当前位置:首页 > 百年战争 > 正文

春秋时期的鲁国都有哪些对外战争,最后结果分别如何?

2023-01-09 00:34:43  来源:网络   热度:

从春秋时期开始,战争就成为了诸侯国之间避不开的话题。齐国,郑国,楚国,晋国纷纷强大起来。鲁国作为西周时期的公爵国,军事战备也是重要的国家建设。春秋时期,周天子渐渐失去了对于诸侯的号召能力,更没有力量控制诸侯的军队,“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甚至在内部出现叛乱时还需要借助大国的帮助才能够勉强支撑下来。按照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六军,每军千乘,共六千乘;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

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十又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杜预注“鲁本无中军,惟上下两军,皆属于公。”因此可以看出,鲁国应当是具有两军的兵力。春秋时期,诸侯纷纷扩建军队,郑国在鲁隐公五年便违背礼制建立三军。鲁国却坚持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鲁国重臣季武子在襄公十一年才提出希望作三军并且由三桓各领一军。在《谷梁传》中的记载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三军,非正也”,该材料可以从侧面看出鲁国在襄公十一年前一直保持两军的建制。

01允文允武的鲁国政治

从军事上而言,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以“服国”战争居多。也就是宣战方并不贪图对方的土地和人口,只是希望对方臣服自己,提升自己国家的政治声望,进而称霸。比如晋献公时期的“服国三十八”。亦或是出于某种特殊的政治原因出兵讨伐,当完成了目标之后即可回国。比如鲁僖公三十年,晋国、秦国攻打郑国就是因为郑国国君在晋文公出逃时对其无礼,晋文公回国后为了报复愤而出兵。进入战国之后,这种战争才开始减少,最终消失。

鲁国的整体军事实力在春秋初年来说是较强的,据《春秋》记载在鲁隐公十年时,便有鲁公败宋师于菅的记录。桓公十二年,鲁国会同郑国,纪国与齐国,宋国,卫国,燕国作战,大败四国,桓公十六年,鲁国伐郑。之后便是最为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齐国大败,次月鲁国入侵宋国,六月鲁公败宋师于乘丘,次年又败宋师于t,鲁国在两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春秋初年,鲁国仅一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

直至齐桓称霸前夕鲁之国势尚甚强,不亚于齐。在之后的时间段内,鲁国先后讨伐蛮夷九次,会同其他诸侯国征伐别国二十余次,单独征伐他国十七次。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在春秋时期,鲁国实际上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虽然没有如晋国,楚国足以发动规模超大的军事战争的实力。但是就其多次击败齐国、宋国的情况看来,在地处东部的诸侯当中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实力的。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末期,鲁哀公十年“公会吴伐齐。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五月,公至自伐齐。”鲁哀公十一年“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这证明即使到了春秋末期,齐鲁之间的战争依然持续不断,鲁国两年先后三次伐齐,齐国总体上而言是处于败势的。

鲁国对于大国尚且征伐不断,对于一众小国更加是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春秋初年鲁国曾经入侵杞国,邾国等国,吞并了极国,微国等诸侯。曹国,滕国,纪国,谷国,邓国甚至一度向鲁国朝觐。一方面,各小诸侯国对于鲁国的朝觐是慑于鲁国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仰慕鲁国保有的丰富的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前去学习。所以,鲁国在春秋初年时的战斗力和声望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中原地区的军事强国应当无异议。

02地理因素对于鲁国对外战争的影响

地理环境也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无法改变的基本条件,在冷兵器时代由于运输能力相对落后,粮食产量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也较强,土地便成为了诸侯之间相互争夺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多寡,同时也决定了外敌进攻这片土地的难易程度。故而三秦地区的函谷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春秋时期许多战争便是在地势险要足以遏制一大片区域的关键地带发生,如秦晋之间的崤之战便是发生在崤山中的隘道当中。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得以充分而安全的的发展,“崤函之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03险要的地势对于战争有重大影响

鲁国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区与鲁中南山地地区的交接地带,“东面临山,西面凭水,由东北至东南有泰山,徂徕山,蒙山与尼丘山。西北向西南依次是济水,汶水,洙水,泗水。”也是一个地势十分险要的战略要冲。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邪,地大物繁,民殷土沃。

用以根砥。三楚,囊括三齐,直走宋、卫,长驱陈、许,足以方行于中夏”,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由地图上可以得知虽然鲁国东部有众多山峰作为屏障,但是并未形成高耸而连绵的山脉群,其中有不少处平坦的地域。虽然可以固守,但是与秦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相比,还是相去甚远,因而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而相对于北方,南方的地形对于鲁国的威胁则更加巨大。鲁国的南方是河流较多,较为平坦的平原地带与徐国,宋国、郑国等国家相接壤,在史料当中,鲁国曾有多次征伐徐夷的记录,也与宋国与郑国战争不断。不过这些国家军力弱小,所以南部边界在春秋时期所承担的压力相对较小。可随着楚国在战国时期国家疆域在北方的不断扩张,鲁国的南大门最终被楚国人攻破,在楚考烈王时期,鲁国灭亡。

同时,地理上的防御体系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同样重要,齐国建造了长达一千余里的齐长城,其主要的防御对象便是鲁,晋等国。齐长城大约修建于齐桓公时代,至迟于鲁襄公十八年修筑完成,前后约一百年。长城主要依托山脉的走势而建,在建造齐长城的同时又建立了众多的城墙关卡,从而确保自己免于遭受来自与西方与南方的攻击。通过考古学家实地考察的结果在山系顶峰地段并没有建设长城的痕迹,但是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设立了众多关隘,在谷底尽头修筑长城,从而达到御敌的作用。

在国家疆域的整体规划上,春秋时期的鲁国对于领土的经营也是有自己的发展思路的,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国与郑国未经过周天子的同意私自交换了枋田与许田。并且在史料中显示“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p易许田。”这也表明郑国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也是煞费苦心的,以祭祀周公为理由来交换土地。许田是鲁国位于周天子王畿中的土地,而枋地则接近山东泰山位于鲁国的边境地带。这便表示出排除某种特殊原因外,当时的鲁国已经开始着力经营与自己土地接壤的地域,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并且不惜违背礼制不经过周天子的同意便擅自交换周天子赐予的土地。

04周天子在春秋时期地位不断衰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