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天神话 > 正文

九天神话比起桃园来,哪款游戏会更好玩些?

2023-01-22 17:15:47  来源:网络   热度:

九天神话比起桃园来,哪款游戏会更好玩些?

我觉得,还是九天神话比较受欢迎啊,我的老公最喜欢这款游戏了,它描绘出一个跨越妖魔鬼怪、神佛道仙的璀璨世界呢。喜欢把玩游戏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下这款游戏的魅力哦。

亲爱的玩家您好:

好玩不好玩,建议你亲身去体验下,别人觉得好玩不一定就适合你。紫霞游戏平台客服很高兴为您服务,祝您游戏愉快!

紫霞游戏,打造优质游戏体验。欢迎提问;

九天玄女有什么神通?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九天玄女像(资料图)

1. 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黄帝战蚩尤(资料图)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2. 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李靖将兵战突厥(资料图)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男椋慌傻惺颍涫沽鬃樱残斜档嘘纾彻禄餍椋僬桨偈ね蛭奘б灰病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3.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左:六壬式盘 右:太乙九宫占盘(资料图)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

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4. 守卫墓葬

玄女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守卫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炼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现在墓葬的地券之中,买地券,又称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

买地券(资料图)

《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江西、四川考古发现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区的墓葬中发现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发现的“九天玄女地券宝字”,另外三个是明代成都地区。这些买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护生者亦保卫死者。《道法会元》卷四十三中死后仪式所使用的《琼书上诸师》也将九天玄女与诸天神并列,祈求保护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灵o,转闻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圣北斗七元,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乌白鹤仙人,天罡淳风上仙,阴阳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袭庆历代宗师,密赐护持,曲垂济度。开显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许以埋藏,协之吉兆。” 另外,《宋史・艺文志》中记《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这些可能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5.房中术

玄女还是重要的房中术女神。玄女作为一位女性导师对黄帝的家庭生活予以指导,并且其完成民族大业之后,引导他进行个人生命的超越,也就是通过房中术等方式实现身体不死。《轩辕黄帝传》记载:“奉礼太乙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于玄女、素女受还精补脑之术。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云笈七签》卷一百记传部中《轩辕本纪》也有类似描述:“奉事太一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能御三百女。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

《云笈七签》(资料图)

房中术与玄女勾连起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在早期文化中,房中被视为养生须知,在天师道中亦成为繁衍后世种民的重要手段,也被汉代帝王视为“兴国广嗣”之道,玄女作为帝王的女性导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房中也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实际战争进行类比,有“房中采战”之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房内考》就提及中国文献常常把性说成是战斗,他认为这个比喻借自司马迁《史记》卷六五所述孙子的一则轶事用后宫之女操练的轶事,采战的观念在明代使用的更为广泛,大量出现在艳情小说之中,甚至也出现在内丹修炼之中。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还有传授金丹的神格,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等相关经典。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会发现,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战争神话中的天地使者,进而演变成为传授兵法的女战神,同时随着本土宗教道教的萌生与发展而被附加了传授占卜术数、守卫墓葬、指导房中术等职能,始终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

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二、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男椋慌傻惺颍涫沽鬃樱残斜档嘘纾彻禄餍椋僬桨偈ね蛭奘б灰病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三、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四、守卫墓葬

玄女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守卫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炼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现在墓葬的地券之中,买地券,又称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

《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江西、四川考古发现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区的墓葬中发现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发现的“九天玄女地券宝字”,另外三个是明代成都地区。这些买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护生者亦保卫死者。

《道法会元》卷四十三中死后仪式所使用的《琼书上诸师》也将九天玄女与诸天神并列,祈求保护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灵o,转闻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圣北斗七元,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乌白鹤仙人,天罡淳风上仙,阴阳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袭庆历代宗师,密赐护持,曲垂济度。开显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许以埋藏,协之吉兆。

另外,《宋史・艺文志》中记《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这些可能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还有传授金丹的神格,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等相关经典。

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会发现,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战争神话中的天地使者,进而演变成为传授兵法的女战神,同时随着本土宗教道教的萌生与发展而被附加了传授占卜术数、守卫墓葬、传授金丹之术等职能,始终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

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二、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男椋慌傻惺颍涫沽鬃樱残斜档嘘纾彻禄餍椋僬桨偈ね蛭奘б灰病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三、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乾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显赫,乃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其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因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很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关于九天玄女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九天玄女就是玄鸟,也就是商朝的始祖。玄鸟顾名思义,就是黑色的鸟,有人说是燕子,也有人说是黑乌鸦,当然也有人说是黑凤凰,因为一句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成了商朝的始祖,九天玄女当然就是鸟形的神灵了。第二种说法是,九天玄女是黄帝的老师,相传黄帝和蚩尤大战,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兵法,让黄帝打败蚩尤。但又说法不一,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干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经》等经书传世,以教化世人。”如此一来,九天玄女就是黄帝的老师了。她曾教黄帝使用五行阵破蚩尤,还传授他符节,兵法,兵符,阴符,奇门遁甲,太乙,六壬之术,教他造指南车,终于大破蚩尤。黄帝感激玄女功德,尊玄女为帝师,因玄女有壬水之德,而壬居九天,故称之为九天玄女。第三种说法是,九天玄女是炎帝的母亲,“九天玄女”应为“九天壬女”,该系传抄笔误,又因“壬”,天干第九位,玄色,故名九天壬(玄)女。壬女,即炎帝生母,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炎帝因壬女所生,故姓“姜”。姜姓本意为壬女所生之意。所以,九天玄女就是九天壬女。第四种说法是,九天玄女就是女娲娘娘。不过,第二种说法较其他三种说法流传更为久远。

后来这位上古神话中传授兵法的女神,为道教所信奉,在道教地位是崇高的,是九天道法之祖,是符法咒之宗,成为名符其实的符咒祭坛神,是女仙神系中位阶仅次于西王母的女天仙。九天玄女是一位深谙道法、军事的女神仙,但她的庄严妙相却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后妃。关于九天玄女的传说很多,传说奇门遁甲是他发明的,孙膑从鬼谷子那里得来的三卷天书,就是奇门遁甲;传说她发明九宫八卦阵,后来被诸葛亮应用,好悬没把东吴陆逊的兵马困死;传说她收白猿为徒;传说他传授薛仁贵白虎鞭、水火炮、震天弓、穿云箭,无字天书,让他平服东辽;传说她帮助汉高祖建都;传说明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得九天玄女传授的天书,兴兵与朱棣对抗;传说她曾经传授宋江三卷天书,让他替天行道……

看来九天玄女是战争之神,传授一些人物兵法、天书、发明创造等大多能够赢得战争。但后来被一些起义军领袖利用了,利用她来说明起义领袖的神圣天命,以此来笼络人心。宋江当然懂得这个道理,他在村子神庙里躲了一夜,没被赵能、赵得带的人搜出来,反而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岂不怪哉?宋江是个文化人,稍微读点兵书就知道排兵布阵之法,不一定非得得到九天玄女的兵书才能带兵打仗的。之所以借助九天玄女的威名,就是要让手下的弟兄们都听他的,日后他才有实力和晁盖争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如果说宋江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是有意造假的话,那么宋江日后领着众兄弟受招安后,带兵征辽,被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所困,他在夜里梦到九天玄女,并且得了九天玄女传授的破阵之法,凭借此法大破辽军,就是有意夸大其词,把几个军事将领夜里商量的破阵之法神化为九天玄女在他梦中传授的仙术,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他编造九天玄女给他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以此来校正水泊梁山的战略路线,要众兄弟们跟他接受招安,可是,招安后又怎么样呢?往日不可一世的英雄好汉们东征西讨,没有功劳还损兵折将,最后神聚蓼儿洼,好不悲惨。但宋江编造的九天玄女说的话设置了更大的骗局,把众兄弟都蒙在鼓里,把他叫做星主,他那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是星主,早晚要魂归天界的。他们只是在世上走一遭,至于功名利禄就不计较了,都是过眼云烟,何必当真呢,早死晚死都得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活个痛快呢?非得接受招安受那鸟气吗?

希望可以帮你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