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争霸 > 正文

谁知道三国战争的全过程?

2023-01-21 16:02: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三国战争表

官渡战役

三国时期的官渡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四州的袁绍和占据中原两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论,本文根据史料的记载和一些细致的分析,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 战前双方态势

曹操方面:曹军在此之前分别消灭了吕布集团、打垮了刘备集团、击败了袁术集团(逼死袁术)以及其它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基本占据了徐州、兖州的大部、豫州和司隶部的部分地区,而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降于曹操、凉州的丰端以及汉中的张鲁在形式上的归附,使曹操成为中国北方第二大的军事集团。

曹操集团的优势:1.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和争取民众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2.曹军位于中原,属于内线作战,可以较方便地集中主力对某一个方向进行作战;3.曹军虽少,但经过严格训练和多次战争锻炼,非常精锐;4.曹操善于用兵,而且能较好地听取手下谋臣、将领的意见;5.采用了成功的外交策略。

曹操集团的劣势:1.四面受敌。当时曹军位于中原地区,其北面和东面是袁绍集团(兵力16万以上),东南是孙策集团(兵力5-6万),西南是刘表集团(兵力6-7万),西面是马腾、韩遂集团(由10个小军阀松散地组成,兵力号称10万,实际估计为6-7万),因此,有可能遭到各方面的进攻;2.袁绍出身豪门,祖先四世三公,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比曹操大,当年18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是联军司令,曹操只是其中的一路张邈的部将;3.袁绍集团的地盘大,经济基础好,兵力多,实力占优;4.曹军连年征战,部队没有时间进行休整和补充,而袁军相对只与公孙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作战,部队的状况好于曹军;5. 曹军所占据的地盘在战争中所受损害较大,而北方四州相对稳定一些,这使曹军的粮草供应比较紧张。

为解除后顾之忧,曹操采取了以下外交行动:

1. 安抚孙策:请汉帝拜孙策为讨虏将军,封吴侯,同时为儿子娶了孙贲的女儿;

2. 招降了南面的小军阀张绣,任命为扬武将军,并联姻,成为后来参加官渡战役的生力军;

3. 安抚关中军阀:命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督导关中各军阀将领;

袁绍方面:已经消灭了幽州的强敌公孙瓒,占据了北方冀、青、并、幽四州以及兖州的东部,同时授予北方少数民族的乌桓王塌顿等人单于印绶。这样一来,除在并州方向与关中有接触外,唯一的敌人就是曹操了。其下一步只有两种选择:南下进攻曹操或西进进攻关中。但西进关中即使胜利了,回过来还是要打中原的曹操。因此,袁绍唯一的选择是:趁曹操目前还不是太强大出兵消灭它。

虽然袁绍也派人争取南面的刘表夹击曹操,但没有完全成功,刘表基本保持了中立。

二. 战前双方兵力部署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主要参战将领、谋臣有: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评、苏由

前锋军:前锋将军颜良;步兵校尉马延;骑前锋将军文丑;越骑别部司马韩定;越骑校尉王摩;豫州牧刘备。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屯骑校尉韩莒子;骑督吕威璜;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沮授;步兵校尉蒋奇;长水校尉荀谌。

中营垒:主将袁绍;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郭图;步兵校尉高览;屯骑校尉张A;屯骑司马何茂;越骑校尉韩荀;越骑司马韩猛;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详。

后军:总管将军蒋义渠;步兵校尉张凯。

运输总管:司马兼护军逢纪;督运校尉孟岱。

以上袁绍的主要将领除袁尚与审配留守冀州,高干、郭援在并州,袁熙在幽州以及青州的留守部队外,其余基本都在官渡一线。其后方留守部队约4-5万人。

根据青州刺史袁谭在官渡军中,而曹军臧霸进攻青州的牵制行动并没有遭到袁军的反击,说明袁绍的青州军主力均在官渡一线。

进攻官渡各军兵力分布情况:

前锋军兵力:根据其投入作战的情况分析:颜良带领1步兵校尉营1.1万人在前,文丑率领1骑兵校尉营的兵力随后(估计1.1万人),还有骑兵别部(3-4千人,刘备也在该部)在最后,总兵力2.5万人;

左军兵力:2个校尉营加1个别部总兵力约2.3-2.5万人左右(战役后期曾抽调淳于琼所部的1万多人去保护粮草,估计不会把左军全部派去);

右军兵力:2个校尉营总兵力估计1.5-1.8万左右,原本沮授指挥的部队比较多,但在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兵力:主力军团:共有4个校尉营估计兵力在4-4.3万人左右。

后军与运输部队:没有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万人,其中后军步兵1校尉营1.1万人,督运1校尉营估计因不是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说明:袁军的正规作战部队编制与汉朝军队相近:一个校尉营大约有兵力1.1万人,相当于现代的师(包括4个部曲);1个部曲有2600人,相当于现代的团;兵力介于校尉营和部曲之间的为别部,相当于今日的旅或加强团(见《中国战争史》)。另外后来鲁肃曾说赤壁之战前刘备的残余部队“不当一校之众”――也就是不到一万人,也说明一校约有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袁绍军总兵力为16万多人,其中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曹操军:参战兵力有一些争议,分析如下: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d,

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许褚、关羽,

东郡太守刘延;平虏校尉于禁;讨虏校尉乐进;厉锋将军曹洪;

其中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以上为战役开始阶段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部队和将领,其它主要部队和将领为(合计4.6万人):

建武将军夏侯敦军:5千人,防守西面的孟津、敖仓等要点以及保障左翼安全;

扬武将军张绣军:驻陈留、吾己等地,5千人,保障整个右翼的安全;

越骑将军曹仁军:驻颖川一带,5千人,为官渡战役的后军兼战役预备队;

行督军校尉颖川太守夏侯渊、威武将军蔡阳以及厉锋将军曹洪军:1.1万人左右,防守南面的南阳到颖川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及许昌外围,防备刘表,保卫许都(估计其中夏侯渊、曹洪各4千人,蔡阳3千人);

许昌留守军:荀,估计有2千人;

汝南太守满宠、汝南郡太宗李通军:驻汝南,6~8千人,防备孙策;

振威将军东平相程昱军:驻鄄城,7百人,防备河水上的渡口以及袁绍军的右翼迂回;

琅琊相臧霸军:估计3千人防备袁绍军从青州的进攻并数次进攻青州,见《三国志臧霸传》;

粮草转运李典军:1千多人,负责向官渡大营押运粮草,见《三国志李典传》;

广陵太守陈登军以及兖州、徐州等地其它部队:5-6千人守备;

根据以上的曹军部署,可以发现:曹军的总兵力为6.5万多人,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比较符合,同时也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曹军的将领(可能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将领没有列出)。

曹军为防备四周其他军事力量可能的攻击,部署了2.5万多人的兵力,而为防止袁军的两翼包抄,又用去了1万人,这样曹军在官渡的兵力就不多了。不过正是由于以上正确的部署,才保证了官渡战役的顺利进行:打垮了汝南刘辟的叛乱、消灭了袁绍派出的西线迂回部队韩荀军。实际上袁绍手下的许攸建议的偷袭许都之计划,并不是什么高招,曹操部署的曹仁军就是防备这一手的。曹操不过对许攸客气客气罢了。

从以上部署情况还可看出:曹军的主力均由曹氏亲族统领:如夏侯敦军5千,曹仁军5千,曹洪和夏侯渊军各4千,曹操亲领1万,另外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将领如于禁、乐进各4千,李通、满宠各3~4千,而关羽等新来的降将在当时均带兵较少或没有单独统兵。

以上部署中,曹军除在官渡部署了重兵集团外,另两个重兵集团是南阳一带的夏侯渊、曹洪、蔡阳兵团1.1万人和汝南一带的满宠、李通兵团6~8千人。南阳兵团主要是防备荆州的刘表集团,它们在整个战役期间不仅使刘表集团不敢向北进攻,保障了整个西南方向的安全。汝南兵团主要是防备江东的孙策和镇服当地的豪强武装。江东的孙策当时有进攻曹军的企图(可能是广陵一带而不是许都),只不过因其被刺客杀死而没有来得及实施。而汝南是袁绍的老家,当地有不少的豪强武装响应北方的袁绍,均被汝南兵团一一剿灭。从而保障了整个东南方向的安全。

可能有人会问:曹操不是招降了30万青州兵吗?都哪里去了?我的分析是:30万青州兵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其中包括许多老弱,实际被曹操挑选留下的作战部队仅为数万人(估计3万左右,因为当时曹操仅有残破的兖州,养不起很多的士兵),号称精锐。但后来曹操发现这些未经过严格训练的青州兵(实际为黄巾军)战斗力和军纪均较差:在第一次与吕布的交战中,3万多青州兵被1万吕布的骑兵一下子就冲垮了,还险些要了曹操的命;这时曹操仅有鄄城等三座城镇和不到1万人了。

接着在遭张绣偷袭的战斗中,青州兵不仅溃不成军、败坏军纪,还又一次使曹操差点丢了性命。仅是依靠典韦的死战、于禁部的遇惊不乱以及李通军及时自汝南赶到,才稳住了局面。从此后,曹操不再直接大批使用招降的军队,而是精选之后再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让他们参加作战。

后来,唯一的例外是曹操直接大量使用了刘表的投降水军近3万人(原因见本人另一篇文章《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探讨》),结果是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三. 战役进程以及双方兵力的变化

第一阶段:公元200年2月,袁军主力进到黎阳,3月袁绍派前军大将颜良率1.2万人进攻曹军驻守白马的刘延军1千人。另派何茂、王摩进攻原武一带。袁绍主力随后跟进;

4月,曹操亲自领兵救援刘延,并采用谋士声东击西的策略,突然进到白马,杀掉了袁军先锋颜良,救出刘延军,袁军不敢交战;

袁绍准备全军渡过河水进行追击,沮授建议只派部分部队去进攻官渡,其余部队驻守延津,因为如果全军过河,一旦失利,就无法撤退了,袁绍未采纳;

袁绍派另一名前军将军文丑和刘备继续进攻,在南坂坡一带被曹军的诱敌之计击败,损失数千人和马匹,大将文丑阵亡,刘备逃回;

曹操又派乐进率1千骑兵配合于禁部队在原武一带击败袁军,袁军将领何茂、王摩带领残余部队(估计2千人左右)投降了曹军;

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曹军动用了主力击败了袁军的前军,袁军损失将军4名,部队5-6千人,包括3千左右的骑兵,大大挫伤了袁军的士气。曹军损失不大。

第二阶段:公元200年7月,袁军继续攻击前进至阳武一线,曹军退往官渡,两军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同时,南线汝南原投降的黄巾军刘辟军叛乱,袁绍马上派刘备率军去联络以配合攻击曹军后方。曹操命战役预备队曹仁自颖川向其进行攻击,平定了叛乱。

曹仁军回军途中,与袁绍派出的迂回曹军后方准备切断粮道的韩荀军遭遇,在鸡洛山一带的战斗中,袁军被击败,越骑校尉韩荀阵亡(因是长途偷袭部队,人不会太多,估计数千左右)。

另外,根据《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曹仁还与史涣出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其粮谷若干。

8月,袁绍主力推进到官渡附近,连营数十里与曹军相持。曹操只能也连营数十里,但苦于兵力不足,可能增调南阳的曹洪军和陈留的张绣军赶来增援。

9月初一,曹军与袁军交战失利后,退回营垒坚守,曹军比较被动。袁军采用各种办法攻击曹军营垒,曹军拼命防守,这样又相持了1个月。

本阶段在官渡前线,是袁军的前、中、左、右四军9.5万人对抗曹军的2.4万人(包括曹操的后军曹仁军,而增援军到后是3.3万人)。

第三阶段:曹操看到自己兵少,粮食又不足,准备撤退。荀、贾诩劝曹操:你以十分之一于袁绍的部队成功防守了半年,这说明袁军的力量已经用尽了,此时谁先退谁就会失势,因此必须坚守到底。同时这正是使用奇兵和计谋的时候。于是曹军继续坚守官渡一线。

曹军为求速决,开始想办法反击袁军。首先,趁黑夜掘开渠水冲灌袁军营垒,使袁军不得不后退了30里,减轻了自己的防守压力(这时袁军大营距官渡为40里);

侦察到袁军将领韩猛押运数千车粮草正向官渡进发,曹操派徐晃和史涣部进行截击,在故市一带将袁军粮车全部烧光;

10月,袁军派大将淳于琼等领兵1万多人迎接新运到的粮草于乌巢(在袁绍大营东北40里处)。谋士沮授建议再加派蒋奇军防守淳于琼的外围,但袁绍未采纳。谋士许攸又建议派轻装骑兵迂回官渡偷袭许昌,抢走汉帝;即使不成也可使曹操因为许昌空虚而分兵,袁绍未采纳。

许攸因其它原因随后投靠了曹操,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不顾其他将领的怀疑立即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5千精兵冒充袁军旗号从小路偷袭乌巢,同时留曹洪和荀攸死守大营。曹军到达乌巢开始放火。天亮后,袁军发现曹军兵少就出营反击曹军,曹军击退了淳于琼的反击。

袁绍等发现乌巢起火,估计为曹操的偷袭。张A建议:曹操的部队非常精锐,必定会击败淳于琼的守军。而乌巢军一旦失败大势就无法挽回了,应马上派主力增援。而谋士郭图反对,建议以主力进攻曹军营垒,只派骑兵部队增援乌巢。袁绍采纳了郭图的意见,派骑兵增援乌巢,而命张A、高览带2校尉营的主力部队猛攻曹营。

袁绍的增援军快到乌巢时,曹军还未击败淳于琼的守军。此时有人建议曹操分兵阻击增援部队,曹操坚决不同意分兵。曹军士兵知道如不能马上击败淳于琼军,就会遭到前后夹击,因此拼命攻击,终于冲垮了淳于琼军,杀了主将淳于琼和校尉睦元进等领兵将领以及1千多士兵,烧毁了所有的粮草。

张A、高览率1万多兵猛攻曹军大营失败,加上受到郭图的挑拨、陷害,十分害怕,就烧毁攻营的武器,投降了曹军。

由于乌巢失守、粮草全毁,加上张A、高览军的投降,导致袁军大乱,士气低落,士兵纷纷逃亡,曹军趁势全线发起攻击。袁绍看到大势已去,就率领8百轻骑向北渡河而逃。曹军一口气追杀到河水边的延津,缴获了袁军的所有军需辎重、作战地图,杀死和俘获袁军7万多人(由于河水的阻隔,绝大部分袁军来不及渡河逃回,应了沮授战前的判断)。官渡战役到此结束。

在第三阶段中,袁军投降1万多人,在故市、乌巢的偷袭战中损失数千人,在最后的大溃退中被消灭7万多人,共计8.5万多人,比起本阶段开始时的9万余人,袁军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估计曹军的伤亡在数千人左右(主要是猛攻乌巢和防守大营的伤亡)。

自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结束(200年2月至10月),共历时8个月。

四.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综观整个战役过程,曹军的实际参战兵力为3.3万人。它们是分期投入作战的:

第一阶段在官渡参战的曹军为1.9万人;

在战役相持阶段和后期,曹军战役预备队曹仁军5千人投入战斗,并增援南线的曹洪军4千人(见《三国志――曹洪传》)和右翼的掩护部队张绣军5千人(见《三国志――张绣传》)。

曹操认为右翼距离袁军较远,而且其北面有鄄城、东面有琅琊等地的部队防守,相对威胁较小,故抽调其主力投入主战场;而南线暂时解除了威胁,也及时抽调兵力投入主战场。这个阶段曹军在官渡参战的兵力达到3.3万人(或略少,因作战有伤亡)。

应该说,曹操在战役最困难的时期投入的预备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左翼掩护部队夏侯敦军无参加作战的记载,估计没有直接参加官渡作战。分析原因:第一,夏侯敦防守的孟津和敖仓极为重要:孟津为河水上极为重要的渡口,如果被袁军占领,就可以很容易的以大部队迂回许都了。而敖仓是当时曹军最大的粮仓,对于粮食非常困难的曹操来讲,那是决不能有任何闪失的。第二,夏侯敦的防地隔河与袁军相对,中间没有其它缓冲地带,将其抽调到其它地区是很危险的。第三,孟津距离官渡有400里,不能很快地进行增援(右翼的陈留距官渡100里,增援方便)。

袁军的参战兵力:前军、中军全部参战;左右两军也基本全部参战,只有后军以及运输部队没有参战。实际参战兵力10.5万人。

此战之后,袁绍一蹶不振,后病死,曹操又经过数次战役,历经7年,终于全部消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占领了北方四州,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有的文章,过于夸大曹操的能力,认为是曹军1万对抗袁军10万;而还有一些文章则为了贬低曹操,说曹军参战的有6-7万之多。我认为这都是不正确的。

还有文章认为袁绍军战斗力差,曹操胜之也很平常。其实不然,袁绍军乃北方精锐(不如曹军精锐是实情),当时公孙瓒的部队由燕、代之士组成,已经是很凶悍的了――尤以骑兵和强弩兵为主要攻击力量。在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就有1.4万的骑兵用于冲锋(其中精锐白马义从约4千)。而袁绍军能将如此凶悍的部队全部消灭,实力可见不弱。

也有文章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属于运气好,既有许攸先来送情报,后又有袁绍不听劝告决策失误,才使曹操一战成功。其实不然,各种事物在偶然中必有其必然性。许攸来降,当时许多将领均以为偷袭乌巢很危险,只有荀攸、贾诩劝曹操出击。由于曹操的中军只有不到1.4万人,多留兵则攻击乌巢兵力不足,少留兵可能被袁绍反击大营,结果曹操选择仅带5千步骑出击。而乌巢深入敌后80里,如果偷袭不成,极有可能被袁军切断而全军覆没。况且袁将淳于琼也是袁绍的著名大将(演义对其的丑化请不要相信,其人很早的时候就与袁绍、曹操在朝廷里一起分任八校尉之职。史书记载淳于琼很清醒:当时是夜里曹军赶到进行攻击,由于无法判断敌军兵力,淳于琼选择防御大营,等到天亮后,发现曹军兵力不多就出营与曹军激战,只不过在激战中被曹军猛将乐进杀死),其部队在乌巢一直与曹操的精锐血战,最后统兵的大将全部阵亡(包括淳于琼、睦元进等5名将军,没有将领逃跑),袁军才溃败。何况还有袁绍大营派来的增援骑兵的夹击。可以说乌巢偷袭作战真是非常的惊险。其实袁绍认为曹操乃孤注一掷去偷袭乌巢,以乌巢的位置和重兵防御,曹操必定率领大营主力前往,而大营必定空虚,以主力趁机攻击曹军大营定可成功。只是没有想到曹操只带5千兵就敢于攻击乌巢,而大营又有曹洪军的增援,袁绍只能是失败了。但是在这个环境下,相信诸葛亮、刘备都不敢以如此少的兵力冒险偷袭乌巢。以淳于琼等人的死战,如果袁绍派张A的主力夹击曹操,恐怕曹操真是不能成功了。但是关键就在于曹操的兵力部署出乎袁绍、郭图的意料,才造成了袁绍的决策失误。

由于史料的匮乏,许多兵力部署乃根据两军将领情况和当时双方阵地情况分析得来。本文主要讨论了本战役的实际参战兵力,对有关双方的战略战术特点没有太多的涉及。

总结如下:

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以上是本人的分析和观点,请有关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附录:官渡战役形势图

赤壁之战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后汉统一的契机和不充分条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但他没有急于进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内讧。

分裂的河北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后的残余逃到了塞外的乌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长驱数百公里,消灭三郡乌桓,杀二袁,彻底统一华北黄河流域。

在以黄河流域为经济、政治重心的后汉,绝对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达顶点,他认为是时候结束分裂了。他刚从塞外回到邺郡就做“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扫平吴楚,一统天下。

从曹操的战略目的来看,初步目标是消灭刘表,进而迫使江东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训练了半年的的水军就开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荆州。但刘表的死和刘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白白得到七、八万人和大量的战船,也正是这些原因,驱使曹操决定提前进攻东吴,只是他把孙权想得太简单了。

刘备没有被彻底消灭,与孙权取得了同盟,曹操面临瘟疫和长江的双重困难,终于他否定贾诩的建议,遭遇乌林之败。

何兹全的《中国通史》说:曹操不能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而长江流域的开发却一直在进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统一。直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的完全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的重心回到黄河流域,于是完成统一”。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想想,曹操从拥立汉帝到赤壁之战,十三个年头,实行屯田也有十个年头了,虽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是崩溃的,但曹操用十余年的时间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给自己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时间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横征暴敛”的形式来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所以说在赤壁战前,黄河流域仍然是全国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还是因为水军和荆州问题。

曹操在玄武池仅仅训练了半年水军,这个层次的水军战斗力对付以汉水为依托的荆州军是可以的,但面对以长江为依托的吴军,就相形见拙了,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吃个大亏。

总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后汉乱世的强人,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于是那些不充分条件逐次爆发,他最终没能越过长江。

三、曹操南征和长阪追击战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向荀问计,荀说:“现在您一统华夏(黄河流域),南方已经震动,您应该趁势速出叶、宛,则荆襄恐惧,可以平定荆州。”(注二)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_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四、曹操的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江表传》记载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曹操在占据江陵后获得大批战船,坚定了他下江东的

谁?

易中天说是他自己

看看易中天的著作不就知道了? 央视《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了好长时间,可以在网上搜搜

公元208年,曹操消来袁绍,统一北方之后,打算统一全国,又挥军80万南下。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而他的次子刘琮在在曹操的威报下投降。

刘表部下的刘备则和孙权联合抗敌,孙权深知,如果荆州失守,江东也难保全,于是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军3万与刘备联合抵抗曹军。

这时曹操大军自江陵顺流而下,声势浩大,自以为能以多胜少。事实上曹军远到而来,疲惫不堪,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生病的很多,军心未稳。而从北方而来的曹军不善水战。

刘备,孙权冷静分析后,决定在赤壁设阻。曹操一世英明,却在此时犯下错误,用铁锁将船支连锁在一起,有如平地,加紧演练,等待攻战时机。而刘孙联军便利用了“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部将黄盖选定刮东风,风势有利的一天,派人假降曹操,带了数十艘船出发,其中十艘载满了油草,黄磷,用布遮掩,接近曹军时点燃柴草,换小船退走,一时曹军水寨化为火海,死伤惨重,孙,刘联军乘势而攻,曹操深知败局已定,引兵撤退。

经过这次挫败,曹操回到北方,无力再战。公元220年,曹操就郁闷病死。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建都洛阳!

刘备经过这次战役后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随即又向西发展,夺取了刘璋的益州,曹丕称帝次年,刘备也自立为帝,国号汉,建都成都!

孙权经过此役,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已巩固,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

经过中国历史上以小胜多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后,三国魏,蜀,吴三国产生,三国鼎立的局势出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