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61 > 正文

2001太空漫游,全球总票房?

2023-02-22 15:38:0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2001太空漫游,全球总票房?

7.2亿美元

《2001太空漫游》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影片获得当年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获1968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美工奖。

二、《2001太空漫游》:究竟是鸿篇巨著还是无聊烂片?

最伟大导演拍摄的最伟大影片

我开始看这部电影也觉得这个东西比较玄,这块“无中生有”的石碑究竟想表达什么理念呢?后来偶然读了一本书,叫作《月影》,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月影》中是球体,不是方方正正的石碑。这个东西,可以理解为神对人的智慧启迪,比如上帝显灵托梦,比如佛教说的“棒喝”之类,也可以理解为“基因突变”,人突然变聪明了,类人猿突然就学会了使用工具变成了人(参考近期《国家地理》杂志,里面刚好有一个人类寻源的专题,谈到了这个基因突变的问题,不过这又扯远了)。不管什么原因,每次这个东西的出现,都代表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至于如何理解,宗教也好,科学也好,甚至像《月影》中的随机无目的论也好,这就看个人愿意如何理解了,有无限解说可能。

《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是科幻片的鼻祖,它在电影界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库布里克,都已经被封为科幻之神,地位无可动摇,似乎没有人有资格来评价这部电影。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电影界的第一部科幻片,之前的观众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展现了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和电影的多样性。

这部电影看完一遍会有点懵,觉得自己似乎没有看懂。但是再看一遍,又有不同的感受。这部电影每看一遍都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它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部电影没有真正的主角,它是以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待的,其中的深刻意义,没有人能够完全看懂理解透彻,这也是这部电影厉害的地方,看再多遍总会有心的启发。

而且这部电影在当时绝对是大制作,50年前就花费了1600万美元来制作这部电影,堪比现在的漫威系列,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部电影除了关注电影情节以外,电影里面的小细节都是花了心思的,比如在太空舱的生活状态,登上月球的特写以及空间站里的摆设等。

这部电影被称之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一点也不过分,如果很喜欢科幻电影的话,一定不能错过这部电影。

《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是1968年4月在华盛顿首映的一部精彩科幻电影,曾获得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影片全长149分钟,整部电影主要刻画了人类从猿猴到开始使用工具以及人类生命循环往复的一个哲学过程。

为什么说是哲学过程呢,因为这部电影所包含的哲学理论意义非凡。人类使用工具是从一根木棍开始的,但最终人类的智力不断上升,人工智能开始出现。人类开始登陆月球,甚至陷入了时空错乱。人类与人工智能作战后,去到一个有轮回的时空。在电影剧情上,完全揭示了人类相比较于宇宙的渺小。但却是如此渺小的力量不断探索宇宙,作为1968年的电影所预言的很多黑科技在21世界都已经实现。

这部电影是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情情节设置上相比于小说沉闷,高冷而唯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工业化冰冷的感觉,与现在的电影相比也大有不同。观众打开这部电影,往往会被过长的黑白画面给搞蒙。但不久就会发现,导演库布里克的前卫和疯狂。这样一部写太空的电影,却揭示了人性的矛盾面,以缓慢的节奏探讨了人类在宇宙的生存。

作为探索太空系列的里程碑电影,实际上被很多人评价过于晦涩难懂,电影中出现了“返老还童”等等超现实的情节,仿佛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大概这就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带着敬畏的情感去观看的电影。

首先说一点,不要以现在的电影标准衡量这部电影!因为这是1968年拍的!想想那个时候什么技术水平。所以绝对是超越时代的神作!

另外建议看了一遍没懂的,去看阿瑟・克拉克的原著小说。石碑其实是某种先进智慧生命投放的实验仪器,它激活了猿人的智力,让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后来人类又在其他星期发现了这样的石碑,只有在木卫二的石碑最特殊:因为木卫二上有生命,是先进智慧生命选定的第二个实验地,人类后来殖民了整个太阳系,却始终没有踏进木卫二。(这是后续2061太空漫游的剧情了)。

电影比小说展现的内涵要更加深邃,因为它揭示的是智慧的创造与被创造之间斗争的关系:远古智慧激活了猿人的智慧,客观上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创造了人工智能(哈尔),人工智能反抗并想杀死人类,人类也想冲出太阳系,反抗自己的创造者……这是个有趣的循环

神作,因为之后的科幻片没有能超过它的,太空漫游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人类重新认识自己,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内涵

三、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在这一段时间全部看完了,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

2001是很早之前看的电影,当时看完就觉得很不错,也推荐了许多人看,和他们说是宇宙类型科幻电影的代表,而且电影是在78年美国登月之前就拍好的了.确切的说,我对航空航天的兴趣也只限于看看小说和电影,神舟刚进行了舱外行走,我们的水平也就如此,幻想来幻想去也只能停留在这样的低水平.克拉克在2010太空漫游里面写到了中国在轨道上造了飞船钱学森号,并且在俄国列昂诺夫号之前就到达了木卫三欧罗巴,虽然登陆之后被欧罗巴的原始生命毁了,无人幸存,张博士给弗洛伊德博士的信号却是人类发现欧罗巴存在生命的第一条讯息.

在看过2001太空漫游电影之后这么久,在图书馆发现2010太空漫游的书的时候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而在翻开2010书的时候,猛然发现还有2061和3001,就别提多高兴了,在很迅速的把2010看完之后就直奔图书馆借了2061和3001回来看.

整套书看完,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3001中提出的惯性加速.我表述不来,理解不来,但是书后面的解释却让我觉得有无限可能.当我们以很大加速度运动的时候,比如在地面上的车中,我们是肯定会有感觉的,但是如果你是从很高空中落下,你有一个g的加速度却觉得和平时一样,书中所说的这种惯性加速,就能提供给人很大的加速度,而不让人感受到.我们知道,现在很多超音速飞机,火箭驱动飞机,都能达到几个g的加速度,而飞行员能够承受的加速度也只有那么几个g,并且还会伴随有一定时间的黑视,这又让我想到第一次玩X-Plane时,游戏模拟黑视现象让屏幕一片漆黑,让我措手不及.这个惯性加速的想法真的非常诱人,我觉得大学基础物理学是远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无奈我的专业课程似乎是不会涉及到这些内容了.

2010和2061都有很多对中国人的描写,2061中建造那什么号的就是一个香港人,克拉克估计到了很多科学上的发展,和一些世界格局的变化,但是他没有预料到苏联的解体和香港,澳门的回归,读后感《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中国的逐渐强盛倒是预料到了,不过我个人认为他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因为他居然说一个在2061年的港人首富在大学时留辫子来体现他的爱国,我想既是这本书写在了改革开放之前,这种错误也是不能允许的!

从2001到3001,我觉得2010的小说最好看,2001的电影最好,2061和3001没有被拍成电影,我想与小说创作时代宇宙科幻题材的小说与电影作品已经层出不穷了有关,毕竟这几本书不仅仅是小说.

看完这套书,我觉得么,自己对科学幻想的喜爱有些回归到小时候的水平了,说实在,已经很久很久不会有这一类的幻想了,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已经有很大的退步.和舍友开玩笑说,看这套书,增加一下自己对理工类的喜爱之情,对自己的学习,学科更喜爱些.

其实这段主要也就看了这几本书,前天把2010的电影看了,太差了,删去了小说中的许多地方,改动了很多地方,让我觉得我有必要把2001的书也看看,可能2001的电影也被修改了.昨天看了《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突然对俄国那段时间的历史有些感兴趣,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历史,还真很难找,苏维埃的政权已经建立,沙皇也下台,一战,内战,事情老复杂的,电影中红军也都是一律的土匪像,虽然大部分是工人阶级和水手.那段时间的国外历史太缺乏,毕竟同时期的中国是被无限蹂躏中的.今天去图书馆想找这个时期的俄国文学作品看,却发现找苏联作品明显是太迟了,托尔斯泰又太早了,就不知道能看什么了,在历史区找,也没有发现有详细介绍这段历史的书籍,在苏联史学家编的世界通史中稍微看了一下这段历史,觉得一定写的不客观.就没有借.今天还借了其他几本书,都不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先读读看吧.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最新发布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