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飞天风云 > 正文

《三国风云录》(第一百三十九回)

2023-01-21 22:32:33  来源:网络   热度:

《三国风云录》(第一百三十九回)

        第一百三十九回  孔明智退五路军

刘备死后,在白帝城的川蜀百官哀痛异常。孔明率众官随灵枢回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放在成都宫殿内,举哀祭奠,宣读遗诏,请太子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加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葬先主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升赏群臣,大赦天下。

刘备死亡的消息传到魏国,曹丕大喜,司马懿建议乘刘备刚亡,动用五路大军,四面夹攻,让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从而一举击破蜀国。曹丕问那里来的五路军?

司马懿说:“西北面,写信给西凉羌王,让他起兵十万攻西平关;南面,请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攻打(zāng)柯、越Q(xī)等郡;东面,请孙权起兵十万进攻巴东;东北面要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攻汉中;北面,命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攻阳平关,五路军齐出,诸葛亮纵然有姜子牙的才能,也绝难抵挡!”曹丕立即派遣使者前去。

    蜀汉后主刘禅做了不到四个月皇帝,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八月,四面八方军情汹涌报来。

后主吃惊,派近侍召丞相入朝,近侍去了半天回来报告说:“丞相得病不出府邸。”

后主更加着慌,又派大臣去请,大臣却见不到诸葛亮,谏议大夫杜琼说:“请陛下亲自到丞相府问计。”

后主便带领多位大臣入宫奏皇太后(谁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举动就能看出刘禅有政治智慧),皇太后宣旨让后主先到丞相府邸召问。

第二天,后主车驾亲到丞相府,门吏见到圣驾,慌忙跪拜在地迎接,后主问:“丞相在哪里?”

门吏回答:“我们也不知道,丞相这几天交代我们挡住百官进门。”后主再不理会门吏,下车步行进门,过了三重门,见孔明倚着竹拐杖,站在后花园的小池塘边看鱼。

后主在呆呆地看着孔明很久,才徐徐地说:“丞相安乐吗?”

孔明回头一看,原来是后主朦胧地望着他,心中一跳,急忙丢下拐杖,拜伏在地上说:“臣罪该万死!”

后主向前几步扶起孔明,问:“曹丕分五路犯我边境,相父(刘备让后主用父亲礼节对待诸葛亮,因此刘禅这样称呼)为什么不肯出府邸讨论军国大事?”

孔明大笑,扶后主进内室坐好,说:“五路大军犯境,臣能不知道吗?我不是在看鱼,而是在思索退敌的策略。”

“有结果吗?”后主问。

“臣已经退了四路军,只剩孙权这一路,要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出使东吴才好。因为心中还没有合适人选,所以一直在仔细思考。”孔明回答。

后主听了,又惊又喜,感叹说:“相父果然有神鬼难测的计谋。”

孔明说:“先帝将陛下托付给臣,臣怎么敢怠慢?臣不出丞相府,是怕走漏了军事机密。臣知道羌人一贯佩服马超,奉马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经命马超守西平关,因此这路敌军不必担忧了;南蛮孟获,侵犯柯等郡,臣命魏延引军左右来回穿插,作为疑兵,蛮兵只有勇力,缺少智慧,见到疑兵,自然不敢进军;孟达进犯汉中,但孟达曾经和李严结为生死交情,臣让李严写信给孟达,孟达必然推托有病,不出兵,这路敌军也不必担忧;曹真犯阳平关,我已经命赵云把守,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真见我们坚守不出,也只有退兵;只有东吴这路军,未必一定出动,如果见四路军胜,川中危机,难免会来分一杯羹,如果四路军退,东吴怎么肯轻易冒这个风险,尽管如此,还是要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出使东吴。”

后主如释重负,说:“朕听相父一席话,如梦方醒。有什么值得担忧?”

孔明和后主一起喝了几杯闲酒,送后主出府,众官都在门外等候,见后主脸有喜色,都疑惑不定。

孔明见众官中,只有一人仰面带笑,满不在乎。孔明看是邓芝,便命人暗中留下邓芝。众官散后,孔明请邓芝到书房中,问:“如今蜀、魏、吴鼎立,我想建议陛下出兵讨伐其他两国,一统汉室江山,你认为应当先征伐哪一国?”

邓芝回答:“以属下的意见,现在谁都不能讨伐。魏虽然是汉朝篡位的奸贼,但势力强大,急切难以动摇他的根本,只能慢慢等待时机。现陛下刚登帝位,民心还未安定,应该抛弃前嫌,连接东吴,结为盟好,这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不知道丞相是否认同属下的看法?”

孔明大笑说:“我苦苦思索的人,就是你啊!”

孔明即奏明后主,让邓芝出使东吴。

东吴孙权接曹丕书信,约定共同伐蜀、共分蜀地。孙权一时间不能回复,便向陆逊问计。陆逊回答:“按兵莫动,静观其变。”

不久,探子报告说另外四路军马都撤回去了,孙权由衷地感叹说:“陆伯言真是神机妙算,我们如果轻举妄动,和西蜀的仇恨将越来越深啊!”

不久,忽报西蜀派邓芝到,邓芝在东吴果然不辱使命,孙权便派张温和邓芝入川表达互通友好的意思。

后主和孔明向张温承诺愿意和东吴不计前嫌、永结盟好,并再派邓芝入吴答礼。从此,吴、蜀两家再次通好!

此后诸葛亮在成都,事无大小,都亲自秉公决断,两川人民,安享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连年丰收,米满仓库、钱塞府库,军需器械,无不完备,一番歌舞升平景象。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并战计/树上开花

[ 原文]:

[ 解析]: “树上开花”的词义是从“铁树开花”转化而来的,意思是说树上原本没有花,而是将一些五颜六色的纸花、绢花粘贴在树上,让真树与假花交相辉映,彼此衬托,最终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就象那些在高空中展翅飞翔的鸿雁,用绚丽的羽毛和宽大的双翼来展示自己的威仪。

此计用于军事上,是指当我方的势力还很弱小,或者是身陷千钧一发的危急境地时,我们要善于借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并以此来达到迷惑敌人,镇慑敌人的目的。与“假痴不癫”相反,这是一条示强于敌的计策,用表面上的强大来造成敌人心理上的畏惧,进而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不敢冒然来战,最终使我们得以喘息、脱身,得以生存、发展。

能让“铁树”开花的办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形势来选用最佳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我们兵微将寡势单力孤的时候,为了能摆脱敌人的剿杀,为自己争取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我们首先就要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势力可供我们来凭借,比如友军的兵势、阵势,友人的名望、声威等等。这虽然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它能使我们的势力和影响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壮大、扩展,进而实现自己原本就根本不能实现的目的。所以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自身还很弱小,同时又没有条件让自己很快地强大起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即经济又实惠”的便捷之策。

如果在我们的周围没有其它的势力可凭借,那我们只好用虚张声势的方法来自行解决。所谓虚张声势,就是凭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从容不迫地为敌人展示出一种貌似强大的假像。这虽然不会给敌人造成实实在在的真正威胁,但是只要我们做得完美,做得逼真,那照样能让敌人心惊肉跳,望而却步,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畏惧。就是说,当我们不能和敌人比实力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和敌人比意志、比胆识。当然,此种方式只能解燃眉之急,不宜久用。不然一旦被敌人识破,就很有可能出现比原来更为危急的险情。   

无论是借局布势,还是虚张声势,“树上开花”所要营造的就是一种强大的“势”,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孙子兵法・势篇》中所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所以孙子又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如果我们能为自己创造出“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之势”(《孙子兵法・势篇》),那敌人肯定会像《百战奇略・势战》所说的那样,被我们“因势而破之”。

[ 三国计例]:

话说刘备火烧新野之后,便引十多万百姓和三千兵马一路败退来到了当阳。后面的曹兵一直是紧追不舍,再加上百姓行动迟缓,所以渐渐地曹兵已追至身后。刘备急忙领兵迎敌,怎奈曹军兵多将广,势不可挡,刘备只好且战且退。没有多久,刘备手下就只剩下一百余人,就连大将赵云和刘备的妻小也不知被冲散到哪里去了。幸亏有张飞拼死相护,刘备才得以杀出重围。

退至长坂桥时,张飞见桥东有一片小树林,便领手下仅有的二十多名兵士将砍下的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在林中来回跑动,以便扬起尘土,给人以有千军万马的架势。此时,赵云从乱军之中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被曹兵追赶着也退到了长坂桥前。见张飞正横矛立马站在桥头,赵云急忙高声喊道:“翼德救我!”张飞应道:“子龙速行,追兵我自挡之。”

曹兵追到长坂桥前,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豹眼,手挺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飞扬,因此害怕有伏兵在后,于是都勒马止步不敢近前。张飞料到曹操多疑,必会亲自察看,于是就厉声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其声如雷,曹军闻之无不胆颤心寒。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遂起退心。张飞一看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便又挺矛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只见曹操身边的大将夏侯杰被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拨马便跑,身后将士也都仓惶而逃,真是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溃不成军。

对于这种必将会寡不敌众的局面,张飞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可他又实在是没有什么力量来由他凭借,所以他才只好用走马扬尘的办法来虚张声势。那一片高扬的尘土,和张飞自己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势,使得曹操误认为在张飞的身后必有大队伏兵,所以才不战自败,变进为退。正是这个“树上开花”之计,才使得张飞能像诗中所赞的那样:”长坂桥头杀气生,横矛立马豹眼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在孔明第四次伐魏期间,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押送粮草到蜀军中交差。谁知,苟安因为在送粮途中酗酒,故而整整延期了十天才将粮草送到。孔明大怒道:“我军中专以粮草为大事,误了三日便该问斩,你今却整误十日,有何理说?”说罢,即喝令将其推出斩首。长史杨仪劝谏道:“苟安乃李严的手下,咱们的粮草皆需从永安接济,若杀此人,后面就无人再敢送粮来了。”孔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让武士杖打苟安八十大板,然后就把他放了。

苟安被责,心中怀恨。等回到成都之后,他便四处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会倚功篡国。后主刘禅听信传言,立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孔明无奈,对姜维说道:“我正欲建功,何故令回?我若不回,便是欺主。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了!”姜维不无担心地说:“若大军急退,司马懿乘势追杀,我们可就危险了。”只听孔明吩咐道:“无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中有一千兵马,就掘两千锅灶,明日掘三千,后日掘四千。每日退军皆添灶而行。”扬仪大惑不解地问道:“古时孙膑用减灶之法利擒庞涓。今丞相退兵为何增灶而行?”孔明答道:“司马懿极善用兵,知我兵退必会追杀。但他又害怕我有伏兵,故而定会到旧营中数灶。见每日增灶,便不知我军到底是退还是未退。这样一来,他就回被迷惑而不敢追赶。而我们则可以从容不迫地缓缓而退,自无损兵之患。”

司马懿听到蜀军已经撤退的报告后,果然害怕有诈而不敢贸然追赶。而是亲自带这百余名兵卒来到蜀军旧营,一边巡察踏看,一边令军士数灶。转天,又派军士到昨日的营中数灶。军士回报说:“这营中锅灶比昨天增加了一千。”司马懿闻听便自以为识破了孔明的计谋,说道:“我料孔明诡计多端,他果然是添兵增灶,我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便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蜀军平平安安,从从容容地撤回了成都。

战国时,孙膑用减灶之法行“假痴不癫”之计,以示弱于敌,而孔明却用增灶之法行“树上开花”之计,以示强于敌。只用了区区一千锅灶就将司马懿骗过,让他误认为蜀军是处于攻势而不是退势,是在增兵而不是在撤兵。足见孔明之能高于司马懿。难怪当司马懿听到蜀军在撤退时,只是增灶而并未添兵的时候,不禁仰天长叹道:“孔明反效孙膑之法瞒过我也!其谋略我不如之!”

刘备死后,孔明派使者邓芝前往东吴说服孙权,以求两家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共抗曹魏。孙权欣然应允,也派使者往蜀回拜孔明。

魏主曹丕得知此事之后,非常担心一旦蜀吴联合必将会侵犯中原。故而,急召文武百官商议,决定亲领水陆军马三十万伐吴。孙权得到魏军伐吴的报告后,一面派人通知孔明,令蜀军出兵汉中,以此来牵制魏军,一面召集诸将准备迎击魏军。只听孙权问道:“哪位将军敢去迎敌?”话音未落,有一人应声而出:“臣虽不才,愿统一军以当魏兵。若曹丕亲渡大江,臣必将起生擒,以献殿下。若不渡江,也要消灭大半敌军,令魏军不敢正视东吴。”孙权循声一看,原是大将徐盛。于是,便封徐盛为安东将军,统领东吴兵马守护江岸。

魏军的大队人马到了江边后,曹丕放眼望去,只见对岸并不见一兵一卒,也没有旌旗营寨。曹丕不知虚实,只好在江边安营扎寨,以观吴军的变化。当天夜里,魏兵执灯举火,遥望江南,还是不见半点儿火光,魏将们皆言:想必是闻得天兵来到,全都望风而逃了。曹丕听后,喜不自禁。等到了拂晓,江面上忽然大雾弥漫,对岸的情景已是不能再见。可是没有多久,一阵风起,云收雾散,又现一派晴朗天地。然而,等到魏军再往对岸眺望时,江南一带已全是城池营寨。只见那城楼之上旌旗招展,兵将林立,刀枪冲天,魏兵见后,无不胆颤心惊。于是急忙向曹丕报告道:“不知为何一夜之间,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出现许多城郭舟车,一连数百里连绵不断。”曹丕闻听惊呼道:“魏虽有武士万千,但又有什么用呢?江南竟有如此超凡之人,实在是不可图也!”遂即急令撤军。虽然魏军将士竭力奔逃,怎奈被事先已渡过江来的吴军紧追不舍,半路途中又遇吴将孙韶、丁奉二人截杀,魏军便更是溃不成军,死伤大半,马匹、车仗、船只、兵械丢得遍地皆是。就连魏军大将张辽也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后来死于箭疮。就这样,徐盛大获全胜,曹魏只好退回许昌。

徐盛受命迎敌之后,并没有一上来就与敌军对抗交战。而是利用天降大雾这一可乘之机,在岸边布置了连绵数百里的假城郭,然后用芦苇做成假人,还让他们穿吴军青衣,执旌旗刀枪,立于假城假楼之上。直唬得曹丕及魏军大小将士无不惊恐万状,不战自危,未败自退。这是一个典型的“树上开花”的成功战例,仅此一计,就使得徐盛轻而易举地将三十万魏军彻底击溃,足见此计的威力是何等的巨大!

[ 注释]:

1.借局布势,力小势大:此句的意思是,借助一些局面、手段、条件来布成某种有利的阵势,并以此使实力弱小的一方显示出强大的气势。

2.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语出《易经・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飞翔的鸿雁,可因宽大的翅膀而增加自身的威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