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灵乐章 > 正文

有没有和精灵乐章差不多的游戏?

2023-01-31 23:30:50  来源:网络   热度:

有没有和精灵乐章差不多的游戏?

剑狐传奇, 和精灵乐章同一开发商, 易上手,画面不错 内挂系统挂了不扣经验, 自动补血, 游戏大小比精灵乐章小

莫扎特的《安魂曲》一共有几个乐章?

莫扎特共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

第一号,F大调,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

第二号,降B大调,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

第三号,D大调,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P.E.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

第四号,G大调,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

第五号,D大调,K175,作于1773年。

第六号,降B大调,K238,作于1776年。

第七号,F大调,K242,作于1776年。

第八号,C大调,K246,作于1776年。

第九号,降E大调,K271,作于1777年。

第十号,降E大调,K365,作于1779年。

第十一号,F大调,K413,作于1782-1783年。

第十二号,A大调,K414,作于1782年。

第十三号,C大调,K415,作于1782-1783年。

第十四号,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

第十五号,降B大调,K450,作于1784年。

第十六号,D大调,K451,作于1784年。

第十七号,c大调,K453,作于1784年。

第十八号,降B大调,K456,作于1784年。

第十九号,F大调,K459,作于1784年。

《第十九钢琴协奏曲》,F大调,K459,作于1784年末,是献给多瑙埃森根的费尔斯登伯格侯爵,首演于1785年初,此曲手稿上注有“此协奏曲在法兰克福举行皇帝莱奥博二世的加冕典礼时,由作曲家亲任演奏”。共3个乐章:1.快板,F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先由乐队呈示进行曲节奏的基本动机,主奏登场后,不久移入第二主题部,先奏C大调主题,接着以基本动机作管乐卡农,转成A小调后终止于C大调,弦乐与管乐对话,钢琴变奏后,基本动机再现。钢琴以三连音符快速音群贯穿其间,移向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不断演奏主动机,利用第一主题的对位处理非常精致。再现部华彩乐段有35小节。2.小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的二段体。G大调第二主题实际是第一主题以卡农方式处理而成,G小调经过部旋律木管的处理非常美妙。艾因斯坦认为,此乐章是《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独唱《喜悦请来临》的器乐版。3.很快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艾因斯坦对这个乐章的评语是:“艾阿利耶鲁统治下所有的精灵的嬉戏”。主题表现后,赋格处理,接着把主题当作副主题效果部分移入第一插句。第二次回旋主题展示后,又出现赋格,基本动机对位处理,产生二重赋格效果。钢琴持续灿烂的快速音群时,移向第二插句,尾奏前有53小节的华彩。

第二十号,D小调,K466,作于1785年。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D小调,K466,作于1785年2月。共3个乐章: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2.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然后主奏钢琴以降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3.很快的快板,B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亦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F大调,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转换处主奏钢琴有即兴的小引子,乐队插入以快速上升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

第二十一号,C大调,K467,作于1785年。

第二十二号,降E大调,K482,作于1785年。

《降E大调第22号钢琴协奏曲》(K.482)写于1785年冬天,是莫扎特使用“降E大调”来作曲的第四首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规模宏大、开朗奔放、庆典气氛热烈,并带有威风堂堂同调性“交响协奏曲”的回声,是莫扎特后期成熟笔调的充分表露,作者从容地运用饱含自身特色的作曲技法,简直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境界。莫扎特懂得如何把听众的爱好融合于他本人对艺术的要求中,本曲便是最成功的一例。这首协奏曲中处处洋溢着莫扎特独特的表现力与美感,特别是他对木管乐器的处理,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绚烂效果;徐缓的第二乐章,富有一种朦胧之美。另外,本曲中首创以单簧管取代双簧管的位置,这一变革在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史上还属首次。这也是莫扎特所有的协奏曲中演奏时间最长的一首。

第二十三号,A大调,K488,作于1786年。

第二十四号,C小调,K491,作于1786年。

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K.491

PianoConcertoNo.24inCminor

莫扎特在1786年3月24日完成此曲,两个星期后于维也纳伯格剧院(Burgtheater)的捐款音乐会上首演。从手稿上可看出,此曲是仓促之作,独奏部分有许多地方都粗略不全,许多音符不是不见就是含混神秘地写在空白的谱线上,而且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装饰奏也被略去。所以实在很难了解莫扎特在首演时如何理解上面这些符号。

虽然此曲是仓促之作,但却也是莫扎特最强而有力的钢琴协奏曲,运用最多的木管——有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松管,还外加两支法国号、小号及鼓,让乐团在齐奏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丰富的音色,表现出种种细腻的音色变化。此曲的气氛是悲剧性的,令人哀怜也冷峻得令人恐惧。从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就已清楚地表现出上述情绪,且混合了焦虑(以不安的半音阶音调与减七和弦的剧烈跳跃来表现)与严肃(精确的附点节奏),之后以木管来表现教堂的回声及幻想曲的风格。钢琴以新的主题平静地登场——但和原主题在节奏上有关联。这段独奏表现非常出色,原因不仅在于其多变的音形,更在于他独创的手法,将曲思天衣无缝地贯穿起来。

第二乐章不知是被谁标上了稍缓板,有浪漫曲的风格,充满了爱情咏叹调的装饰奏,非常有小夜曲风格的木管以响亮的三度音节来表现,主要主题则由钢琴单独唱出,弦乐及木管相应和,然后再由全体乐器共同来润饰。

第三乐章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最后一次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以送葬进行曲为主调,但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质感与情感的层次。这些变奏中有两段是大调,并由木管领奏:降A大调第四段变奏有田园风格;C大调第六段变奏,则将变奏主题以卡农曲的嘻闹方式来处理。第七段变奏又回到c小调,并延续至第三乐章结束,这段变奏因为与自身6/8拍子的基格舞曲节奏应有的轻快风格背道而弛,听来格外冷冽。(原文摘自《CD鉴赏》TedLibbey/著;陈素宜/译)

第二十五号,C大调,K503,作于1786年。

C大调第25钢琴协奏曲,K.503

PianoConcertoNo.25inCmajor

第一乐章的快板类似于《第41号交响曲》。主旋律具有号召性,激情飞扬,神思悠远,乐队奏出的辅助旋律内涵非常丰富。这个乐章构思庞大,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但丝毫没有重复累赘的感觉,而显得感情充沛,厚积薄发,这一点,只有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能比拟。这个乐章贯穿始终的主题,令人想起他第41交响曲第四乐章里那个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有这种构思,两个乐章虽然规模宏大却都显得前后一贯,流畅而且简洁。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恐怕也是借鉴了这种写法。

第二乐章的构思宽广宏大,意境高远,具有他晚期协奏曲不事雕琢的技艺和流畅风格,旋律就像凝神冥想中的思绪绵绵不绝,节奏也非常自由。讲究旋律“可听性”的莫扎特在这里出格地发挥了一回,主旋律如果你想要跟着哼下去,恐怕都不可能。在内容上,带有哲学沉思的意味,自由而自在。过去在他慢板乐章中常见的那种忧郁被一扫而空。相对其他乐章而言,这个乐章的创造力稍弱。

第三乐章稍快而活泼的旋律又恢复了极具“可听性”的莫扎特风格,沉着、节制、欢快、灵巧,但旋律变化丰富,如中国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言。中部加入的管乐器,大管、双簧管、长笛,在主旋律的背景上,划出了几道蓝色的弧线,灵动飘逸,漂亮极了。可以想象:在创造这个乐章、特别是写到这一段时,莫扎特内心该充满着怎样的狂喜!对人生快乐不敏感的人,不可能很好地演奏这个乐章。布兰德尔和乐队演奏得棒极了。这个乐章表现的灵性、才情,在莫扎特音乐中属于上品之列。

这首协奏曲情绪如此喜悦,与刚创作不久的第24号钢琴协奏曲简直是有天壤之别。莫扎特在同一人生时期,用不同作品表现他不同的感情,具有如此多的身手,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二十六号,D大调,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K537,作于1788年。

第二十七号,降B大调、K595,作于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3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