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倾国倾城 > 正文

赵范为什么没能说服赵云迎娶其嫂(2)

2023-12-14 12:56:1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赵范为什么没能说服赵云迎娶其嫂(2)

再来看第三点。赵范确是新降,但如果其心真的不可测的话?赵云就不应该和他结拜兄弟。否则,如果赵范反水,赵云势必也受牵连,甚至有可能被诬以内外勾结之嫌。所以,赵云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刘备这么说,显然和诸葛亮一样,认为迎娶赵范的寡嫂樊氏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 但是,赵云的心意十分坚决,说:“天下女子不少,我只担心名誉不立,哪里担心会没有妻子呢?” ?云如此坚持,刘备也就不再?强了。但刘备依然对赵范好言抚慰,让他继续担任桂阳太守。这说明,刘备对赵云的坚持虽不勉强,但也没有多少认可。 赵云的问题首先就在于“过度合理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出于兴趣爱好或自然的冲动,而不是因为利益的诱惑或被强迫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有着强烈的正向知觉。但是,如果这种举动或行为被外加了过多、过大?利益因子,反而会削弱人们的动机,伤害人们的感情和积极性。 而更重要的是,赵云所陈述的四点理由,充分说明了个体差异的影响。刘备自己在是否受让徐州的事情上亲身经历过“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强大束缚力,所以在 “赵云拒亲”这一事件上就没有胡乱发表意见。但是,在刘备、诸葛亮看来完全可以接受的美事,赵云却觉得根本没法接受。这就是个体之间对同一事件认知的不同。 赵云是个十分珍惜自己名誉的人。他当年为公孙瓒效力的时候,就已经对刘备心生向往。但他并不立即背主投刘,而是一直为公孙瓒效劳,直到公孙瓒被袁绍攻灭,?才投奔刘备。赵云这样做,就是不想给人留下一个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 作为一个说服者,必须懂得个体差异存在的普遍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服也是如此。每个说服对象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办法,同样“剂量”的报酬,在不同对象的心里会起不同的“化学反应”。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预置或调整,才能无往而不胜。 发乎自然,出自内心的举动,会被不相称的物质利益蒙上阴影,从而走向事务的反面。 赵云和赵范结拜兄弟就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并不以得到物质利益为目的。但是,当赵范主动提出以十万嫁资,?倾国倾城的寡嫂嫁给赵云的时?,就等于是对两者的结拜行为进行了“过度合理化”。 以赵范看来,这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可以让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稳固、持久。但以赵云看来,自己绝不应该因为和赵范结拜而得到美色和巨资的回报。一 旦自己接受了赵范的安排,事情就变味了。这种不相称的巨大酬劳,会让赵云警觉,赵范是在一步步地控制自己。这对拥有独立自主人格的赵云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而赵范的提议则让赵云陷入了很大的被动。一旦他接受赵范的提议,真的迎娶了樊氏,那么,很多人就会以为赵云早就贪慕樊氏美色,为?便于迎娶樊氏,这才和赵范结拜为兄弟云云。 赵云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这才会极其罕见地勃然大怒,恶语相向!

二、三国时代的人们为什么都爱娶寡妇

三国时代,寡妇再嫁,十分盛行,不仅平民如此,连那些王侯将相也趋之若鹜,一时间,寡妇洛阳纸贵,大受追捧,身价倍增。娶寡妇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大有不娶寡妇誓不休之势。

赵子龙计取桂阳之后,和桂阳太守赵范结拜为兄弟,赵范迫不及待地为其介绍自己的寡嫂樊氏,这死了三年老公的樊氏不但有倾国倾城之色,而且再嫁条件颇高,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还得和前任老公同姓,即得姓赵。赵范遇见子龙,便急忙为嫂嫂撮合,找赵云这样的大将,正符合她的条件。赵云闻听勃然大怒,一拳将赵范打到,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赵云生气不是因为赵范给他介绍寡妇,而是怒他把自己的嫂子介绍给他,做如此乱伦之事。可怜赵范一番好心,要是别结拜,估计此事可成。后来刘备听说这件事,亲自给赵云做媒,赵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双挑大指,赞曰:“子龙真丈夫也!”

然似赵云这般英雄人物实属罕见。曹操父子更是对寡妇情有独钟。曹操败袁绍于冀州后,急奔袁府,却被儿子曹丕捷足先登。那曹丕入得袁绍府,一见袁绍的二儿媳妇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生占有之心。曹操来晚后,非常之郁闷,但毕竟是儿子,不便发作,只得故作欢喜之色,曰:“真吾儿妇也。”于是命曹丕娶其为妻。这甄氏颇受曹丕宠爱,不负所望,日后为其生了儿子曹叡。据传说这个甄氏,就连曹植也是喜欢的不得了,那绝美的《洛神赋》便是为其而作。

三、成语故事《倾国倾城》内容

出自《北方有佳人》

年代:汉

作者:李延年

作品:北方有佳人

内容: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

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见山,一无渲染铺垫。但其意蕴,却非同凡俗。地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迥异的晶莹素洁的风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并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灵伍,无人知已而独立栏杆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仅是超世脱俗,而且更楚楚可怜了。这就是平中孕奇,只开篇两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领,生出对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可爱,当其顾盼之间,又该有怎样美好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许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

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

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见得还少吗?这似乎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获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迅速作出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