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鼎立 > 正文

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地理生物重点

2023-12-27 05:25: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曾攻到咸阳附近的戏。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十二、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围: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2、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联络乌孙国。意义: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3、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十三、两汉时期的外交

1、“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另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 金印。

3、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 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②221年,刘备建汉(蜀汉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孙权建吴,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开发

1、 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工具、技术和种子。

2、 吴国的经济: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 诸葛亮治蜀:堰官,锦官,平定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4、 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南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③社会相对安定。④自然条件优越。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到黄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③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内容: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②迁都洛阳。③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十七、青铜工艺

1、 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铜、锡、铅)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 主要青铜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岷江上。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 郑国渠:战国后期秦国建于咸阳附近,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

3、 秦长城:秦朝为防御匈奴,在秦、赵、燕三国北方防御工程基础上修筑而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4、 灵渠。秦朝修建,联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世界最早),用麻造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产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 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期,书中关于负数的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以及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圆周率”:南朝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100年。

3、 医学:①“医圣”张仲景,东汉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华佗,东汉人,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麻沸散),编制了五禽戏。

4、 农学:贾思勰,北魏时期,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5、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著有《水经注》。

二十、汉字的演变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时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 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 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发展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 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二十一、学术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二十二、文学、史学与宗教

1、 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2、 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对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尊老子为教主。

二十三、艺术

1、 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秦汉时期的美术中,雕塑的成就最为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 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七年级生物复习资料

一、探索生命的奥秘

1生物体的共性:○

1)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2)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3)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新陈代谢。

4)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且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5)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做出一定的反应。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5-生态因素可以分为: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2)生物因素: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6-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7-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8-由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必须薄而透明,有时还需要染色,这样才能观察清楚。

9-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10-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除试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二、生命体的结构层次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结构基本相同。

3-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4-人和动物的细胞在形态和大小上也有差异。

5-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也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6-人和动物的细胞都没有细胞壁,其细胞质中也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

7-再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都是一定的。

8-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9-细胞核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0-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11-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分生组织。

12-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13-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4-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5-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曾攻到咸阳附近的戏。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这是期中的,我们刚考完

首先,重点包括历史地理生物

地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历史: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曾攻到咸阳附近的戏。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生物: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总结:哲学告诉我们两点论与重点论,既要抓住重点也要注意细节。

历史:1.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是谁?他们为中国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2. 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秦国最终是如何统一中国的?3.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统一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哪些影响?4.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知识分子、商人和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如何?5.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影响?地理:1. 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它们对地球有哪些重要影响?2. 地球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不同季节对生态环境有怎样的影响?3. 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地区是哪些?它们的主要灾害形式有哪些?如何防灾减灾?4.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应该怎样应对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5.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生物: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有哪些结构特征和功能?2. 哪些生物属于人类的宠物?宠物的饲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 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4. 动物的进化历程包括哪些阶段?怎样解释物种的起源和演化?5.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感染病毒和细菌时应该怎样做?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