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化战场 > 正文

你与我最后的战场女主声优?

2023-03-24 03:50:3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你与我最后的战场女主声优?

你与我最后的战场女主的声优——雨宫天

日本的女性声优、歌手,1993年8月28日出生于于东京都,所属事务所为Music Ray'n。

2011年,时年18岁的雨宫天在索尼音乐娱乐旗下的事务所Music Ray'n的声优试音选拔中,与麻仓桃、夏川椎菜一同合格,并于2012年正式开始声优工作。

二、新番你与我最后的战争都播了十集了,到底讲了什么?

《你与我最后的战场,亦或是世界起始的圣战》这部十月新番有多少人,未看过原作前被动画PV给欺骗了?此乃谎言番啊,大概正因如此让评分跌不停,毫无回涨趋势。

 

目前更新到第十集,在最初时男主救下的犯人,已经知道是女主的妹妹了。不过戏剧性的来了,妹妹竟然喜欢上“姐夫”,妹妹半夜搞偷袭,大胆到直接单人进入到男主房间,男主就像大部分宅男一样,对粉红色头发的女生毫无招架之力,一上来直接地咚。虽然,两人不是想象中那样,要做苟且之事,但谈论正经事情,非要这么尴尬的姿势。

 

所以看完第十集感觉这番的画风又变了,最初看PV时,以为这番放错年代了,是90年代的作品才对。画面就像曾经3:4的比例,人物的脸尖到可以捶碎冰川,还有女生的身材只为凸显一个大字!后来正式开播后,画风这事看习惯也能接受,毕竟一部作品靠的还是剧本说话。

 

然而这番的剧本,又令人费解了,说好的战场变成狗粮场,女主和男主整天就是借着要打架的名义,在私自约会。即便是在紧张的打斗过程中,都可以中途来一波狗粮。例如在前面两人一起对付女主的祖先时,打完后相互睡一起,谈心吹风,这打斗可真够儿戏的。既然战斗戏不够严谨,那就当作恋爱番看待好了,万万没想到,编剧太会玩了!

 

这不第九集就把第一集埋下的雷炸出来了,救下的犯人是女主的妹妹,还对男主念念不忘。第十集直接主动送上门,刚好女主也发现妹妹对男主有一样的情感。现在这番还剩两集,意想不到在最后的几集可以把恋爱番,变成后宫番,怎么画风说变就变,编剧,这也太善变了。

 

所以《你与我最后的战场,亦或是世界起始的圣战》看下来,剧情太乱了,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姑且不谈画风不精美不精致问题,就说剧情,没有把一件事情彻底讲好。一会是战斗,一会又恋爱,如今又成后宫,这是不是要太多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阿登战役

1944年12月―1945年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西线阿登地域(比利时东南部)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争进行到1944年秋,盟军已从三面逼近德国本土(其中东线为苏联红军,西线和南线为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德军形势严峻,为扭转不利战局,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次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战役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败美英军队,扭转西欧形势,使之有利于德国,以便抽出德军兵力去同苏联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上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和那慕尔地域强渡马斯河,在战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卫普,分割并歼灭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的美第1集团军(司令员为霍奇斯)和美第3集团军(司令员为巴顿)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由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5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党卫军”第6集团军(司令狄特里希上将),辖有第67军(第272、第326国民掷弹兵师)、“党卫军”第1装甲军(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第12、第227国民掷弹兵师,第3伞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党卫军第2“帝国”、党卫军第9“霍亨斯道芬”装甲师)。共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上将指挥),辖有第66军(第18、第62国民掷弹兵师,元首护卫装甲旅)、第47装甲军(第2装甲师、第26国民掷弹兵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装甲旅)、第58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第560民掷弹兵师)。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战集团军(司令布兰登堡),辖有第80军(第212、276国民掷弹兵师)、第85军(第352国民掷弹兵师、第5伞兵师),共辖3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进攻集团计有官兵2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800架,火炮和追击炮2617门。德军为在阿登地域实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达成战役目的。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西线其他地段及德国本土增调部队到阿登地区。突击集团所需要的油料仅能保障到达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美英军指挥部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与法西斯德军集团对峙的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官为O.布莱德雷)的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83OOO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从而导致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麒麟”的作战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党卫军特种部队及第150装甲旅两部分组成的,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科尔茨(即1943年9月率领一小群伞兵,乘滑翔机突袭意大利北部的一座险阻的山顶,救出被意大利政府软禁的前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挥。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未能实现。

德军于1944年12月16日拂晓分三路开始突然进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美军遭到突然袭击,损失很大,未能组织抵抗就纷纷退却。在中路,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18日,曼特菲尔第5装甲集团军的先锋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克。但第47装甲军只留下了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巴斯托克,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却饶道前行,错过了不费力气占领巴斯托克的机会;右路进攻的狄特里希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也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马斯河渡口。然而,这只纵队在斯塔佛洛市过夜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大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漠然视之,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左路布兰登堡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直到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克――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美101伞兵师则驰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12月23日,天气好转,适于飞行,盟军航空兵开始积极行动。

12月22―26日美军第3集团军对敌军进攻集团的南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麦考利夫两个字回答:“苯蛋!”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当天,德军向巴斯托克发动进攻,但进展缓慢,直到圣诞节也未能拿下这个重镇。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第2战斗群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克的包围,与美军空降兵第101师的部队会合。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

德第5装甲集团军之第47装甲军所属的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饶过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军第1集团军进攻。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这时,天气已经好转,美军立即出动大批飞机对德军装甲部队进行猛烈轰炸,使其无法在白天活动,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

至12月25日,德军集团突破了战线,并向纵深推进90多公里。其先头坦克部队已抵迪南地域,距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军指挥部为加强阿登地区的军队采取了坚决措施,从战场其他地段向这里调来了若干个师。

至12月底,德军向马斯河的进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1944年12月31日夜,德军开始在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进攻美军第7集团军。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炸毁盟军飞机260架。法西斯德军航空兵损失飞机约300架。但盟军的情况仍很严重,德军地面部队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向阿尔萨斯北部发起了进攻。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克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阿尔萨斯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尔向斯大林求援。苏军当时正在准备新的战略进攻,尚未就绪。但为履行同盟国义务,苏军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于1月12日实施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由于苏军的进攻,希特勒指挥部被迫减少西线的积极行动,并把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调往苏德战场13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其中包括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其他技术兵器(这段历史一直被西方国家所回避,丘吉尔于1945年1月6日给斯大林的信和斯大林于次日给丘吉尔的回信都证明了此事,这两封信至今仍然保留)。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在英美军的追击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发阵地。阿登战役中双方的损失(包括死、伤及失踪)为:盟军约7.7万人,德军约8.2万人。

点评:此战,德军的作战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如果不是两线,或许能够成功,但是他没有。德国在阿登地域进攻的失败,意味着希特勒德国领导集团妄想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的冒险企图遭到破产,意味着他们迫使美英政府拒绝同苏联就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进行军事政治合作的计谋完全落空。阿登战役是西线作战进程的顶点。德军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调往苏德战场,他们在阿登地域遭受损失以及缺少预备队(从1945年1月起至战争结束时止预备队都调去补充同苏军作战的军队)――所有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线的德军,而促进了美英法军队在以后各次实质上是追击退却之敌的进攻战役中获胜。此次作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战车324辆、飞机320架。盟军伤亡76890(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损失战车733辆、飞机592架。德军损失虽与盟军相当,但是盟军能轻易地补充他们的损失,而德军不能,而且德军已投入了他们最后的精锐部队,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2月2日―3月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军实施进攻战役,是苏军1943年冬季在西南方向总攻的一部分。战役目的是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战役代号为“星”。

由于1943年1月苏军顺利实施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德军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中出现一个400公里的缺口。2月初,追击德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0、第38、第40、第69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戈利科夫上将)当面德军是第2集团军和“兰茨”战役集群近15个步兵师和坦克师(司令为陆军元帅曼斯坦因)。其大部已遭惨重损失。沃罗涅日方面军未经战役间歇立即准备和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战役是在复杂条件下进行的。战役开始前,方面军所属部队已进行将近两个半月的进攻战斗,人员和军事技术装备严重缺额。全体人员已经疲惫,泥泞季节又已到来。方面军的后方正进行围歼德军9个师的战斗。

按照战役企图,第40(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中将)、第69集团军(司令为卡扎科夫中将)和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由新奥斯科尔、瓦卢伊基地域向哈尔科夫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和南面迂回该市;第60集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中将)由卡斯托尔诺耶以西地域向库尔斯克实施辅助突击。第38集团军(司令为奇比索夫中将)应向奥博扬发展进攻。正在实施顿巴斯战役的西南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上将)第6集团军(司令为哈里东诺夫中将)应向巴拉克列亚、克拉斯诺格勒突击,从南面保障战役的实施。

战役于2月2日开始,沃罗涅日方面军坦克第3集团军、第69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首先实施突击。2月3日,第60、第40集团军开始进攻。但苏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大困难,德军依托精心构筑的工事,进行了顽强抵抗,苏军正面的进攻一再被击退,并蒙受了重大伤亡。第60集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列伊捷尔上将)的第13集团军(司令为普霍夫少将,2月14日晋升为中将)协同,粉碎了德军在季姆河的抵抗,2月6日进逼库尔斯克,从北南两面迂回该市,2月8日晨解放该市,随后向利戈夫展开进攻。第40、第69集团军粉碎了德军在奥斯科尔河地区的抵抗,开始向西南方向发展进攻,从西北迂回哈尔科夫。第40集团军各兵团于2月7日解放了科罗恰,2月9日解放了别尔哥罗德,2月13日进至哈尔科夫北郊和西北郊。第69集团军于2月9日解放了沃尔昌斯克,2月14日开始在哈尔科夫东北郊战斗。坦克第3集团军从南面迂回哈尔科夫,2月5日日终前进抵丘古耶夫地域北顿涅茨河,但未能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德军从哈尔科夫地域调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装甲师(司令为党卫军上将约瑟夫・迪特里希)来防守这一地区。但是,由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受到被合围的威胁,于2月9日夜间开始将军队从北顿涅茨河地区逐渐撤至哈尔科夫。坦克第3集团军强渡北顿涅茨河,并在沿途以优异的逐次抵抗来阻滞苏军的前进,2月14日进至哈尔科夫南郊。2月15日,苏军第40、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开始强攻该市,尽管德军在坦克方面占颇大优势(200辆对80辆)并激烈抵抗,各集团军仍于2月16日近12时解放了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发展进攻中于3月3日前进至雷利斯克、苏贾、列别金、奥波什尼亚、明科夫卡一线。但是,苏军已逐渐陷入了曼斯坦因精心布置的陷阱中。德军在此之前已集中庞大兵力,于2月19日对西南方面军发起反攻。西南方面军向北顿涅茨河退却,暴露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3月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由于没有预备队和无力进攻,遂转入防御。

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前进100―260公里,双方都损失较大。苏军在此战的特点是,在追击敌人过程中进行战役准备,未经战役间歇即以上次战役兵力开始战役,在宽正面上实施进攻。但是,在哈尔科夫方向进攻中取得的战果未能得到巩固,因为苏军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苏军1942―1943年之交冬季的进攻和1943年2月月中前进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两市接近地,造成了分割德军整个东线的威胁。德军统帅部指望通过撤退顿巴斯驻军、从西部调遣预备队和为转入反攻建立突击集团来挽救危局。它准备首先粉碎进逼第聂伯河的西南方面军,将其逐过北顿涅茨河,随后对哈尔科夫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突击,重新夺取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此后,拟从南面别尔哥罗德、北面奥廖尔,向库尔斯克总方向实施相向突击,重创在这一地域行动的苏军。

苏军在哈尔科夫的进攻一切都在按苏军的计划进行,但苏军已逐渐陷入了德军的陷阱中。在苏联进攻开始后,曼施坦因就开始计划德军的反击计划,他决定首先以撤退来拉长苏军的补给线,当苏军的兵力拉长以后,他将以精锐的第1党卫装甲军为主力,首先击破苏军西南方面军(第6、近卫第1、突击第5集团军、坦克第3和第5集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上将),然后再向北转,击破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戈利科夫上将)。为了诱敌深入,德军放弃了许多地方,而为了能逐个击破苏军,也为了为集结兵力赢得时间,在北面的德军将作坚决地抵抗。在苏军不断进攻中,苏军的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预定由2月13日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党卫军装第1甲军―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和第2“帝国”装甲师、“肯普夫”战役集群和“霍利特”战役集群,司令为陆军元帅曼斯坦因)实施反攻,该集团军群至2月18日前共辖30个师,内1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第4航空队实施支援。德军以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装甲师和“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为主力继续拖住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和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为北集团,以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第7和第11装甲师、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为南集团。

2月19日,德军对顿巴斯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发起反攻,使苏军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至3月2日,突击第5集团军(司令为波波夫中将)遭到了毁灭,迫使西南方面军在前几次进攻战斗中受到削弱的兵团于3月3日退至北顿涅茨河对岸。这就使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役态势大为恶化,该方面军当时正以左翼军队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其左翼已成暴露翼侧。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变更了军队部署,在哈尔科夫西南地域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第40(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中将)、69集团军(司令为卡扎科夫中将),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当面建立了强大的军队集团(坦克第4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沃罗涅日方面军各兵团在前几次进攻战斗中也遭到很大损失,各坦克部队共有70辆坦克,没有预备队,油料、弹药和武器装备不足,后方拉长到250―300公里。德军人员比苏军多1倍,炮兵多1.6倍,坦克多10.4倍,飞机多2倍多。

苏军为了挽救危机,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下令把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的坦克第3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转交西南方面军,他们从2月23日起,不断攻击德军左翼,但进展甚微。在击败西南方面军后,德军主力转向北方,首当其冲的第3坦克集团军立刻陷入包围之中。鉴于所形成的情况,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于3月3日停止进攻,在全地带转入防御。3月4日,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对总共只有50辆坦克的坦克第3集团军实施突击。苏军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无法抵挡德军强大的进攻。至3月5日,除了第6近卫骑兵军以外,坦克第3集团军基本被消灭。3月6日,德军开始了向哈尔科夫的进攻,德军将主要突击方向转移到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接合部,于次日在此将“劳斯”军投入交战。3月10日,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60公里的缺口。苏军由于兵力不足,无法封闭这一缺口。3月10日,德军从南面进逼博戈杜霍夫,从北面突向坦克第3集团军防守的哈尔科夫。3月14日,德军合围该市。苏军被迫放弃哈尔科夫,于3月17日凌晨突围,退至北顿涅茨河左岸。坦克第3集团军残部转隶西南方面军。从3月17日起,德军从西、南两面对别尔哥罗德展开进攻,并于3月18日夺取该市。

为了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3月6日,苏军高统帅部大本营中止了计划中在列宁格勒的进攻,将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为卡图科夫坦克兵中将)南下,集中在奥博扬地域。第64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附近调来,司令为舒米洛夫中将)和第21集团军(从中央方面军调来,司令为奇斯佳科夫中将)也被调至这些方向。由于这些部队最快也只能在3月下旬赶到,而当时哈尔科夫东面只有第1近卫骑兵军一个部队,但正是他们顽强地进行了3天的阻击战,使苏军得到了集结兵力的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苏军得以投入了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预备队―第2和第3近卫坦克军和步兵第203、167、113师。此时,德军在集战后已疲惫不堪,由于兵力有限,缺乏预备队,德军不得不以击溃苏军进攻部队的同一支部队进行追击。至使德军连续作战,部队极度疲劳,德军的进攻越来越弱,随着苏军援兵的赶到和泥泞季节的开始,德军的进攻被迫中止。

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采取了措施,从南面通向库尔斯克的方向得到了可靠的掩护。沃罗涅日方面军在防御交战过程中退却100―150公里后,于3月25日将德军阻于克拉斯诺波利耶、别尔哥罗德一线及沿北顿涅茨河至丘古耶夫一线,在此构成了所谓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正面。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开始了(参见库尔斯克战役)。

点评:在整个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共损失240030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大炮5291门,飞机417架,德军也损失较大。德军曼斯坦因元帅使用诱敌深入的办法,重创苏军,从而暂阻止了苏军的进攻,对南方战线的暂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戈利科夫和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对德军企图的判断错误和对己方军队力量和能力估计过高,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战略预备队的作用在战役中显得尤为重要,苏军因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而遭到沉重打击,德军也因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而未能全歼苏军。苏联的西方盟国不顾苏联最高统帅部关于加紧作战的请求,在2、3月间实际上停止了在北非的积极行动,致使德军能从其他战区向东线调遣兵力,这也有颇大关系。

安齐奥战役

1944年初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被阻止在德军“古斯塔夫”防线面前,尽管盟军以美军第5集团军、英军第8集团军和英军独立第5军组成的第15集团军群,由亚历山大上将指挥,共计19个师又4个旅,还得到近4000架飞机的支援,却无法突破德军C集团军群的坚固防线,该集团军群由凯塞林元帅指挥,下辖第10、第14集团军,共23个师,370架飞机。其中的第10集团军15个师防御“古斯塔夫”正面,第14集团军8个师则位于第10集团军北部,作为后援,并负责肃清意大利北部的游击队,保障交通线的畅通,同时警戒意大利北部海岸。

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防线,从那不勒斯以北60余公里的地中海沿岸直至亚得里亚海边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防线的中枢要点是高耸入云的卡西诺峰,这座陡峭山峰的脚下就是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六号公路,德军占据着卡西诺峰,就可以居高临下封锁六号公路,切断盟军向罗马的通路。整条防线到处都是构筑巧妙的混凝土工事和密布地雷的雷区,加上又是凭借着天险之利,绝对是易守难攻,因此盟军在1943年9月至1944年1月四个月中,付出了数万人的重大伤亡,依然没有取得突破。

亚历山大将军于11月制定了代号“鹅卵石”的作战计划,准备投入1个师在“古斯塔夫”防线北面的安齐奥海滩登陆,协同正面部队突破“古斯塔夫”防线。但由于盟军12月初对“古斯塔夫”防线发动的两次攻击均告失利,而且盟军正全力组织即将于1944年6月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地中海战区的一些精锐部队和装备都被陆续调往英国,有鉴于此,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建议取消该计划,并随即得到亚历山大的批准。

12月1日刚结束德黑兰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盟军在地中海集结着优势的海陆空部队,而诺曼底登陆要到次年6月才会发动,他实在不愿意足足半年的时间里,毫无作为,应此强烈要求盟军地中海部队采取行动,攻占罗马,解放意大利全境,威胁德国南部。他与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坎宁安等地中海战区将领进行商议,就这样已经被束之高阁的“鹅卵石“又提了出来,在丘吉尔的坚持下,该计划的兵力由1个师增加到2个师。丘吉尔将其比喻成一只牙尖爪利的野猫,去撕开德国人柔软的下腹部,一举抓碎德国人的心脏!

但是当时盟军地中海战区并没有能够运输2个师的登陆船只,同一时刻里诺曼底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登陆船只是战役准备的重中之重,而地中海战区是绝对不能影响诺曼底战役准备的,一时间,登陆船只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仔细研究了登陆船只的使用,丘吉尔也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增派登陆船只,在罗斯福的亲自过问下,盟军仔细协调了登陆船只的使用,推迟了56艘登陆舰离开地中海的时间,终于拼凑出了87艘登陆舰,勉强能够运送2个师,但这些登陆舰只能供地中海战区使用两天,随后就将调往英国――求战心切的丘吉尔接受了这一苛刻的条件。

1944年1月8日,丘吉尔批准了“鹅卵石”计划,以2个师在安齐奥实施登陆

安齐奥,这个小渔港位于“古斯塔夫”防线以北100公里,罗马以南45公里,在战前是周末的休假胜地,海滩沙砾晶莹松软,四周树木掩映,却即将成为血腥残酷的战场!

盟军战役总指挥是刚接替艾森豪威尔就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的坎宁安海军上将,登陆部队是从美军第5集团军序列中抽调出的第6军,军长是美国陆军少将卢卡斯,下辖2个师、1个伞兵团和5个海军陆战营,共约5万人,其中由特拉斯科特任师长的美军第3步兵师和彭尼任师长的英军第1步兵师都是盟军的精锐之师,久经战阵,美3师经历过突尼斯战役、西西里战役和萨勒诺战役,英1师则参加过远征法国、敦刻尔克撤退和北非战役,而两位师长都是深受部下爱戴的,极富军事才干的将才!

海军由美国海军少将洛里指挥,共150余艘登陆船只和126艘军舰,分为两个编队,南部登陆编队由洛里兼任司令,由51艘运输船、5艘登陆舰、4艘火炮登陆艇、34艘步兵登陆艇、33艘其他舰艇和

阿登战役

1944年12月―1945年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西线阿登地域(比利时东南部)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争进行到1944年秋,盟军已从三面逼近德国本土(其中东线为苏联红军,西线和南线为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德军形势严峻,为扭转不利战局,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次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战役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败美英军队,扭转西欧形势,使之有利于德国,以便抽出德军兵力去同苏联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上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和那慕尔地域强渡马斯河,在战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卫普,分割并歼灭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的美第1集团军(司令员为霍奇斯)和美第3集团军(司令员为巴顿)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由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5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党卫军”第6集团军(司令狄特里希上将),辖有第67军(第272、第326国民掷弹兵师)、“党卫军”第1装甲军(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第12、第227国民掷弹兵师,第3伞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党卫军第2“帝国”、党卫军第9“霍亨斯道芬”装甲师)。共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上将指挥),辖有第66军(第18、第62国民掷弹兵师,元首护卫装甲旅)、第47装甲军(第2装甲师、第26国民掷弹兵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装甲旅)、第58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第560民掷弹兵师)。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战集团军(司令布兰登堡),辖有第80军(第212、276国民掷弹兵师)、第85军(第352国民掷弹兵师、第5伞兵师),共辖3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进攻集团计有官兵2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800架,火炮和追击炮2617门。德军为在阿登地域实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达成战役目的。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西线其他地段及德国本土增调部队到阿登地区。突击集团所需要的油料仅能保障到达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美英军指挥部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与法西斯德军集团对峙的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官为O.布莱德雷)的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83OOO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从而导致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麒麟”的作战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党卫军特种部队及第150装甲旅两部分组成的,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科尔茨(即1943年9月率领一小群伞兵,乘滑翔机突袭意大利北部的一座险阻的山顶,救出被意大利政府软禁的前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挥。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未能实现。

德军于1944年12月16日拂晓分三路开始突然进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美军遭到突然袭击,损失很大,未能组织抵抗就纷纷退却。在中路,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18日,曼特菲尔第5装甲集团军的先锋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克。但第47装甲军只留下了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巴斯托克,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却饶道前行,错过了不费力气占领巴斯托克的机会;右路进攻的狄特里希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也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马斯河渡口。然而,这只纵队在斯塔佛洛市过夜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大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漠然视之,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左路布兰登堡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直到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克――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美101伞兵师则驰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12月23日,天气好转,适于飞行,盟军航空兵开始积极行动。

12月22―26日美军第3集团军对敌军进攻集团的南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麦考利夫两个字回答:“苯蛋!”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当天,德军向巴斯托克发动进攻,但进展缓慢,直到圣诞节也未能拿下这个重镇。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第2战斗群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克的包围,与美军空降兵第101师的部队会合。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

德第5装甲集团军之第47装甲军所属的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饶过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军第1集团军进攻。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这时,天气已经好转,美军立即出动大批飞机对德军装甲部队进行猛烈轰炸,使其无法在白天活动,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

至12月25日,德军集团突破了战线,并向纵深推进90多公里。其先头坦克部队已抵迪南地域,距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军指挥部为加强阿登地区的军队采取了坚决措施,从战场其他地段向这里调来了若干个师。

至12月底,德军向马斯河的进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1944年12月31日夜,德军开始在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进攻美军第7集团军。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炸毁盟军飞机260架。法西斯德军航空兵损失飞机约300架。但盟军的情况仍很严重,德军地面部队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向阿尔萨斯北部发起了进攻。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克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阿尔萨斯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尔向斯大林求援。苏军当时正在准备新的战略进攻,尚未就绪。但为履行同盟国义务,苏军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于1月12日实施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由于苏军的进攻,希特勒指挥部被迫减少西线的积极行动,并把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调往苏德战场13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其中包括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其他技术兵器(这段历史一直被西方国家所回避,丘吉尔于1945年1月6日给斯大林的信和斯大林于次日给丘吉尔的回信都证明了此事,这两封信至今仍然保留)。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在英美军的追击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发阵地。阿登战役中双方的损失(包括死、伤及失踪)为:盟军约7.7万人,德军约8.2万人。

点评:此战,德军的作战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如果不是两线,或许能够成功,但是他没有。德国在阿登地域进攻的失败,意味着希特勒德国领导集团妄想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的冒险企图遭到破产,意味着他们迫使美英政府拒绝同苏联就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进行军事政治合作的计谋完全落空。阿登战役是西线作战进程的顶点。德军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调往苏德战场,他们在阿登地域遭受损失以及缺少预备队(从1945年1月起至战争结束时止预备队都调去补充同苏军作战的军队)――所有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线的德军,而促进了美英法军队在以后各次实质上是追击退却之敌的进攻战役中获胜。此次作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战车324辆、飞机320架。盟军伤亡76890(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损失战车733辆、飞机592架。德军损失虽与盟军相当,但是盟军能轻易地补充他们的损失,而德军不能,而且德军已投入了他们最后的精锐部队,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2月2日―3月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军实施进攻战役,是苏军1943年冬季在西南方向总攻的一部分。战役目的是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战役代号为“星”。

由于1943年1月苏军顺利实施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德军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中出现一个400公里的缺口。2月初,追击德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0、第38、第40、第69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戈利科夫上将)当面德军是第2集团军和“兰茨”战役集群近15个步兵师和坦克师(司令为陆军元帅曼斯坦因)。其大部已遭惨重损失。沃罗涅日方面军未经战役间歇立即准备和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战役是在复杂条件下进行的。战役开始前,方面军所属部队已进行将近两个半月的进攻战斗,人员和军事技术装备严重缺额。全体人员已经疲惫,泥泞季节又已到来。方面军的后方正进行围歼德军9个师的战斗。

按照战役企图,第40(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中将)、第69集团军(司令为卡扎科夫中将)和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由新奥斯科尔、瓦卢伊基地域向哈尔科夫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和南面迂回该市;第60集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中将)由卡斯托尔诺耶以西地域向库尔斯克实施辅助突击。第38集团军(司令为奇比索夫中将)应向奥博扬发展进攻。正在实施顿巴斯战役的西南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上将)第6集团军(司令为哈里东诺夫中将)应向巴拉克列亚、克拉斯诺格勒突击,从南面保障战役的实施。

战役于2月2日开始,沃罗涅日方面军坦克第3集团军、第69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首先实施突击。2月3日,第60、第40集团军开始进攻。但苏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大困难,德军依托精心构筑的工事,进行了顽强抵抗,苏军正面的进攻一再被击退,并蒙受了重大伤亡。第60集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列伊捷尔上将)的第13集团军(司令为普霍夫少将,2月14日晋升为中将)协同,粉碎了德军在季姆河的抵抗,2月6日进逼库尔斯克,从北南两面迂回该市,2月8日晨解放该市,随后向利戈夫展开进攻。第40、第69集团军粉碎了德军在奥斯科尔河地区的抵抗,开始向西南方向发展进攻,从西北迂回哈尔科夫。第40集团军各兵团于2月7日解放了科罗恰,2月9日解放了别尔哥罗德,2月13日进至哈尔科夫北郊和西北郊。第69集团军于2月9日解放了沃尔昌斯克,2月14日开始在哈尔科夫东北郊战斗。坦克第3集团军从南面迂回哈尔科夫,2月5日日终前进抵丘古耶夫地域北顿涅茨河,但未能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德军从哈尔科夫地域调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装甲师(司令为党卫军上将约瑟夫・迪特里希)来防守这一地区。但是,由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受到被合围的威胁,于2月9日夜间开始将军队从北顿涅茨河地区逐渐撤至哈尔科夫。坦克第3集团军强渡北顿涅茨河,并在沿途以优异的逐次抵抗来阻滞苏军的前进,2月14日进至哈尔科夫南郊。2月15日,苏军第40、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开始强攻该市,尽管德军在坦克方面占颇大优势(200辆对80辆)并激烈抵抗,各集团军仍于2月16日近12时解放了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发展进攻中于3月3日前进至雷利斯克、苏贾、列别金、奥波什尼亚、明科夫卡一线。但是,苏军已逐渐陷入了曼斯坦因精心布置的陷阱中。德军在此之前已集中庞大兵力,于2月19日对西南方面军发起反攻。西南方面军向北顿涅茨河退却,暴露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3月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由于没有预备队和无力进攻,遂转入防御。

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前进100―260公里,双方都损失较大。苏军在此战的特点是,在追击敌人过程中进行战役准备,未经战役间歇即以上次战役兵力开始战役,在宽正面上实施进攻。但是,在哈尔科夫方向进攻中取得的战果未能得到巩固,因为苏军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苏军1942―1943年之交冬季的进攻和1943年2月月中前进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两市接近地,造成了分割德军整个东线的威胁。德军统帅部指望通过撤退顿巴斯驻军、从西部调遣预备队和为转入反攻建立突击集团来挽救危局。它准备首先粉碎进逼第聂伯河的西南方面军,将其逐过北顿涅茨河,随后对哈尔科夫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突击,重新夺取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此后,拟从南面别尔哥罗德、北面奥廖尔,向库尔斯克总方向实施相向突击,重创在这一地域行动的苏军。

苏军在哈尔科夫的进攻一切都在按苏军的计划进行,但苏军已逐渐陷入了德军的陷阱中。在苏联进攻开始后,曼施坦因就开始计划德军的反击计划,他决定首先以撤退来拉长苏军的补给线,当苏军的兵力拉长以后,他将以精锐的第1党卫装甲军为主力,首先击破苏军西南方面军(第6、近卫第1、突击第5集团军、坦克第3和第5集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上将),然后再向北转,击破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戈利科夫上将)。为了诱敌深入,德军放弃了许多地方,而为了能逐个击破苏军,也为了为集结兵力赢得时间,在北面的德军将作坚决地抵抗。在苏军不断进攻中,苏军的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预定由2月13日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党卫军装第1甲军―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和第2“帝国”装甲师、“肯普夫”战役集群和“霍利特”战役集群,司令为陆军元帅曼斯坦因)实施反攻,该集团军群至2月18日前共辖30个师,内1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第4航空队实施支援。德军以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装甲师和“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为主力继续拖住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和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为北集团,以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第7和第11装甲师、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为南集团。

2月19日,德军对顿巴斯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发起反攻,使苏军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至3月2日,突击第5集团军(司令为波波夫中将)遭到了毁灭,迫使西南方面军在前几次进攻战斗中受到削弱的兵团于3月3日退至北顿涅茨河对岸。这就使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役态势大为恶化,该方面军当时正以左翼军队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其左翼已成暴露翼侧。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变更了军队部署,在哈尔科夫西南地域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第40(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中将)、69集团军(司令为卡扎科夫中将),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当面建立了强大的军队集团(坦克第4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沃罗涅日方面军各兵团在前几次进攻战斗中也遭到很大损失,各坦克部队共有70辆坦克,没有预备队,油料、弹药和武器装备不足,后方拉长到250―300公里。德军人员比苏军多1倍,炮兵多1.6倍,坦克多10.4倍,飞机多2倍多。

苏军为了挽救危机,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下令把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的坦克第3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转交西南方面军,他们从2月23日起,不断攻击德军左翼,但进展甚微。在击败西南方面军后,德军主力转向北方,首当其冲的第3坦克集团军立刻陷入包围之中。鉴于所形成的情况,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于3月3日停止进攻,在全地带转入防御。3月4日,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对总共只有50辆坦克的坦克第3集团军实施突击。苏军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无法抵挡德军强大的进攻。至3月5日,除了第6近卫骑兵军以外,坦克第3集团军基本被消灭。3月6日,德军开始了向哈尔科夫的进攻,德军将主要突击方向转移到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接合部,于次日在此将“劳斯”军投入交战。3月10日,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60公里的缺口。苏军由于兵力不足,无法封闭这一缺口。3月10日,德军从南面进逼博戈杜霍夫,从北面突向坦克第3集团军防守的哈尔科夫。3月14日,德军合围该市。苏军被迫放弃哈尔科夫,于3月17日凌晨突围,退至北顿涅茨河左岸。坦克第3集团军残部转隶西南方面军。从3月17日起,德军从西、南两面对别尔哥罗德展开进攻,并于3月18日夺取该市。

为了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3月6日,苏军高统帅部大本营中止了计划中在列宁格勒的进攻,将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为卡图科夫坦克兵中将)南下,集中在奥博扬地域。第64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附近调来,司令为舒米洛夫中将)和第21集团军(从中央方面军调来,司令为奇斯佳科夫中将)也被调至这些方向。由于这些部队最快也只能在3月下旬赶到,而当时哈尔科夫东面只有第1近卫骑兵军一个部队,但正是他们顽强地进行了3天的阻击战,使苏军得到了集结兵力的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苏军得以投入了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预备队―第2和第3近卫坦克军和步兵第203、167、113师。此时,德军在集战后已疲惫不堪,由于兵力有限,缺乏预备队,德军不得不以击溃苏军进攻部队的同一支部队进行追击。至使德军连续作战,部队极度疲劳,德军的进攻越来越弱,随着苏军援兵的赶到和泥泞季节的开始,德军的进攻被迫中止。

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采取了措施,从南面通向库尔斯克的方向得到了可靠的掩护。沃罗涅日方面军在防御交战过程中退却100―150公里后,于3月25日将德军阻于克拉斯诺波利耶、别尔哥罗德一线及沿北顿涅茨河至丘古耶夫一线,在此构成了所谓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正面。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开始了(参见库尔斯克战役)。

点评:在整个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共损失240030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大炮5291门,飞机417架,德军也损失较大。德军曼斯坦因元帅使用诱敌深入的办法,重创苏军,从而暂阻止了苏军的进攻,对南方战线的暂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戈利科夫和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对德军企图的判断错误和对己方军队力量和能力估计过高,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战略预备队的作用在战役中显得尤为重要,苏军因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而遭到沉重打击,德军也因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而未能全歼苏军。苏联的西方盟国不顾苏联最高统帅部关于加紧作战的请求,在2、3月间实际上停止了在北非的积极行动,致使德军能从其他战区向东线调遣兵力,这也有颇大关系。

安齐奥战役

1944年初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被阻止在德军“古斯塔夫”防线面前,尽管盟军以美军第5集团军、英军第8集团军和英军独立第5军组成的第15集团军群,由亚历山大上将指挥,共计19个师又4个旅,还得到近4000架飞机的支援,却无法突破德军C集团军群的坚固防线,该集团军群由凯塞林元帅指挥,下辖第10、第14集团军,共23个师,370架飞机。其中的第10集团军15个师防御“古斯塔夫”正面,第14集团军8个师则位于第10集团军北部,作为后援,并负责肃清意大利北部的游击队,保障交通线的畅通,同时警戒意大利北部海岸。

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防线,从那不勒斯以北60余公里的地中海沿岸直至亚得里亚海边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防线的中枢要点是高耸入云的卡西诺峰,这座陡峭山峰的脚下就是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六号公路,德军占据着卡西诺峰,就可以居高临下封锁六号公路,切断盟军向罗马的通路。整条防线到处都是构筑巧妙的混凝土工事和密布地雷的雷区,加上又是凭借着天险之利,绝对是易守难攻,因此盟军在1943年9月至1944年1月四个月中,付出了数万人的重大伤亡,依然没有取得突破。

亚历山大将军于11月制定了代号“鹅卵石”的作战计划,准备投入1个师在“古斯塔夫”防线北面的安齐奥海滩登陆,协同正面部队突破“古斯塔夫”防线。但由于盟军12月初对“古斯塔夫”防线发动的两次攻击均告失利,而且盟军正全力组织即将于1944年6月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地中海战区的一些精锐部队和装备都被陆续调往英国,有鉴于此,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建议取消该计划,并随即得到亚历山大的批准。

12月1日刚结束德黑兰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盟军在地中海集结着优势的海陆空部队,而诺曼底登陆要到次年6月才会发动,他实在不愿意足足半年的时间里,毫无作为,应此强烈要求盟军地中海部队采取行动,攻占罗马,解放意大利全境,威胁德国南部。他与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坎宁安等地中海战区将领进行商议,就这样已经被束之高阁的“鹅卵石“又提了出来,在丘吉尔的坚持下,该计划的兵力由1个师增加到2个师。丘吉尔将其比喻成一只牙尖爪利的野猫,去撕开德国人柔软的下腹部,一举抓碎德国人的心脏!

但是当时盟军地中海战区并没有能够运输2个师的登陆船只,同一时刻里诺曼底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登陆船只是战役准备的重中之重,而地中海战区是绝对不能影响诺曼底战役准备的,一时间,登陆船只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仔细研究了登陆船只的使用,丘吉尔也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增派登陆船只,在罗斯福的亲自过问下,盟军仔细协调了登陆船只的使用,推迟了56艘登陆舰离开地中海的时间,终于拼凑出了87艘登陆舰,勉强能够运送2个师,但这些登陆舰只能供地中海战区使用两天,随后就将调往英国――求战心切的丘吉尔接受了这一苛刻的条件。

1944年1月8日,丘吉尔批准了“鹅卵石”计划,以2个师在安齐奥实施登陆

安齐奥,这个小渔港位于“古斯塔夫”防线以北100公里,罗马以南45公里,在战前是周末的休假胜地,海滩沙砾晶莹松软,四周树木掩映,却即将成为血腥残酷的战场!

盟军战役总指挥是刚接替艾森豪威尔就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的坎宁安海军上将,登陆部队是从美军第5集团军序列中抽调出的第6军,军长是美国陆军少将卢卡斯,下辖2个师、1个伞兵团和5个海军陆战营,共约5万人,其中由特拉斯科特任师长的美军第3步兵师和彭尼任师长的英军第1步兵师都是盟军的精锐之师,久经战阵,美3师经历过突尼斯战役、西西里战役和萨勒诺战役,英1师则参加过远征法国、敦刻尔克撤退和北非战役,而两位师长都是深受部下爱戴的,极富军事才干的将才!

海军由美国海军少将洛里指挥,共150余艘登陆船只和126艘军舰,分为两个编队,南部登陆编队由洛里兼任司令,由51艘运输船、5艘登陆舰、4艘火炮登陆艇、34艘步兵登陆艇、33艘其他舰艇和

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先后在各自的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在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主要战场均有着各自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三个主要战场先后进行的斯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和瓜达卡拉尔岛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先后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欧洲战场方面,苏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美英等国盟军随后在法国登陆,形成对德国的东西夹击。亚洲与太平洋战场方面,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欧亚各国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则配合着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共商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大计。1945年4月1日,盟军在鲁尔地区合围西线德军主力,下旬即进抵易北河一线。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与美军会师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处置德国、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9日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解除关东军武装,11日进入朝鲜北部地区,25日占领南萨哈林岛,9月1日进占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动进攻,并抽调大量兵力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取得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导致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影响深远,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奠定的“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诸强并立、相互争霸的格局,出现了美国独霸的一统天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洪仁文 纪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

1999年6月18日,黑龙江省东宁县中俄边境,郧山―――原日军东宁要塞旧址对游人开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风雨将当年岩石上的血迹冲刷得没有一丝痕迹。曾经成为焦土的大山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人们习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定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天 ―――1945年8月15日。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这个时间之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战争巨轮惯性的辗动下成为“最后的战场”上的牺牲品。

东宁要塞―――这个最初被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开发才引起人们重视的、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军事要塞,已被证实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修建的最大的军事要塞。

在调查东宁要塞诸多史料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东宁要塞被攻克、日军向苏联红军投降的日期不仅比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晚许多,而且也晚于虎头要塞被攻克的日期。

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虎林县虎头要塞。它最后被攻克的时间是1945年8月26日。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原日本关东军军人岗崎哲夫所著《最后的关东军》。

但是在对东宁要塞的被攻克时间进行调查时,调查组人员先后在不同的档案和著作中发现了东宁要塞最后被攻克的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的记载。

找到了当年的目击者

从东宁要塞开始发掘时起,东宁县委将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哈尔滨、大连、沈阳、长春等地档案馆和图书馆查找有关日军二战期间在东北地区“筑垒地带”和日军投降等方面的资料;另一路负责现场探查,寻找当年战场的亲历者和幸存者。

现场探查组在东宁要塞日军最后投降地郧山附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当年为日军种菜的一个姓徐的老人。但老人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他只记得当年苏联红军和小鬼子打了半个月,但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线索反馈回来:在大肚川镇太阳升村有一个知情人。探查组如获至宝,火速赶到太阳升村,找到了已经82岁的张福忠老人。老人的记忆和有关史料的记载是一致的。

1945年8月9日午夜,苏军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分3路向日军发起进攻。北路苏军当面的庙沟要塞日军独立混成132旅团被击溃后,残部迅速向吉林方向撤退,被苏军追击至距东宁县城100多公里的老黑山七十二顶子处围歼。中路苏军在突破日军防线后,迅速攻入东宁县城,向牡丹江方向追击日军。而南路苏军本来是向郧山和胜洪山要塞攻击的,但由于要塞隐蔽性强,与后方切断了通讯联系的驻守要塞的日军第132旅团第783大队没有与苏军交火,因此苏军没有发现这一部分日军,直接向中国境内追击日军。

1945年8月11日,张福忠到高丽庙子大营(郧山要塞)去捡“洋落”。在日本兵营,他捡了一把刀,拿着刀到处挑来挑去。他意外地挑开了日军的伪装、发现了一群手里端着上了刺刀的日本兵时,吓得转身就跑,向驻扎在石门子的苏军报告了这一情况。

第二天,相当于一个师的苏军从苏联境内开过来,包围了郧山要塞和胜洪山要塞。从老黑山追击日军的苏军调回来的一部分兵力也参与了围困攻击要塞的战斗。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苏军的炮火非常猛烈。两个轰炸机师也出动了170多架次的飞机轰炸。张福忠老人说,苏联红军打了两三天也没打进去,人死“老鼻子(东北方言,意为极多)”了。

老人说,打到第17天,小鬼子猫在洞里也不投降,苏联兵也打不进去。这时来了个“日本大官”。苏联红军让张福忠给这个日本军官带路。张福忠扛着白旗,带着那个“日本大官”到大营劝降。头一天要塞里的日本兵打枪,他们没能上去。第二天那个“日本大官”喊话进了工事。第3天,要塞内的日军向苏军投降。投降的日军近900人。

据史料记载,当时给顽抗的日军宣布天皇的投降诏书和向苏军交出武器命令的是日本第3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

从8月11日苏军向郧山要塞和胜洪山要塞进攻开始,打到第17天,8月28日河野贞夫中佐到要塞,到后第3天,正是1945年8月30日。

苏军此役伤亡1500多人。

历史是不能抹煞的

与探查组寻找到张福忠老人的同时,前往大连、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地寻找档案资料组的工作也有了重大突破。他们找到了有关东宁要塞日军最后向苏军投降的准确日期。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程鹏汉经考证认为,东宁要塞日军向苏军投降的最后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他发表在《纵横》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写道:“当苏军攻至日军第一国境守备区时,日军依托秘密的地下工事阻击苏军,使苏军难以接近,虽伤亡1500人未能奏效。激战从9日开始,共持续20天。8月28日,河野贞夫从牡丹江来到日军第一守备区,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和向苏军投降的命令后,抵抗宣告结束。”

另据王辅所著《日军侵华战争》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华战争最后一场战斗在东宁结束,时间也是1945年8月28日。显然,在1945年8月28日结束战斗的东宁要塞的日军向苏军投降的时间,比1945年8月26日结束战斗的虎头要塞被攻克要晚两天。但这和张福忠老人所说的8月30日还是有两天的出入。 就在这时,资料组意外地在哈尔滨市省图书馆发现了一本1949年由东北书局出版的原苏军战地记者著的《满洲之战》一书。随军记者干德拉多维奇在《最后的一次战斗》一文中写道:“下面是满洲日军结束最后一次战斗的概述。两个不甚知名的山地 ―――世明寨(石门子)和磨盘山(麻达山),在过去的战争中,那里曾响过最后的炮声―――这是值得我们充分纪念的。这两个地方,驻扎着日本大竹少将的 132混成旅团……当全部‘关东军’都已驯服地举起双手的时候,他们还不愿意投降。”在描写日军投降时干德拉多维奇写道:“日本鬼子开始从自己的巢穴中跑出来:开始是完整的俘虏,然后是伤号,接着拖出来的是死尸,这样的死尸有15 0多具。”最后干德拉多维奇写道:“这一切都是在1945年8月30日发生的事情。这天以前磨盘山也被我军光荣地攻克了。第二天世界大战最后一次战斗就是这样结束的。”

《满洲之战》是由随军的战地记者以新闻的方式撰写的。它的可信度要高得多,而且,干德拉多维奇记载的时间和张福忠老人的记忆完全吻合。

1945年8月30日,当日本关东军最后的抵抗在阴冷幽暗的东宁要塞停止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落下了帷幕。

从1933年日军进驻东宁开始,就为实现其战略企图,进行大规模的要塞构建。直至战争结束,这个庞大的要塞尚未完全竣工。当年被炮火烧红的山头,如今已是绿树浓荫。部分要塞旧址,已经成为教育后人认识历史的教材。

但是,历史是无法抹煞的。截止2000年5月末,东宁要塞考察组已经发现日军由10个地下要塞构成的南北核心主阵地两处,每个主阵地均由3个地下要塞构筑成三角形,其中每个地下要塞面积均在4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达6万平方米。地下阵地除在战时当作军事阵地外,平时都屯积了大量的军火。而这些日军投降时没有来得及销毁的弹药,却在战争结束以后仍然伤害着善良无辜的东宁人民。据不完全统计,东宁境内至今被那些露在地表面和埋在地下的炮弹、炸弹和子弹炸死炸伤的已有40余人。

东宁要塞,这个深埋在大山里的“伤口”,永远是侵略者的耻辱柱。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江南战场上,中日双方几乎集中了最精锐的兵力。中国宪兵也受命开赴前线。南京戍卫司令长官唐生智曾建议将中国宪兵组成小分队,通过空投的方式打入日军的后方,破坏日军的主要军事基地,这个高明的建议反而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蒋介石担心这支价值连城的军队如果有任何损失,都是挖心之痛。于是,在这种“保存实力”的思路下,中国宪兵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始终在南京原地待命,充当了抗战的看客。

杀敌的机会终于来了,随着上海等地的陷落,日军向南京发起了总攻,蒋介石逃往武汉,也许是出于断后的考虑,他将中国宪兵留在了南京。随后,唐生智率领10万南京守军与日军展开了巷战,中国宪兵却还在营房处于待命状态,因为没有蒋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是无权调动这支部队的。

战况越来越紧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及其部队被日军包围在雨花台。这支抗战的英雄部队伤亡惨重,甚至连张治中的警卫队也伤亡殆尽。为了拯救第五军,唐生智痛下决心,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与中国宪兵旅长易安华密谋,调动了中国宪兵两个营的兵力去雨花台接防。

此时,日军已经几乎完全消灭了第五军,攻击雨花台的是日本甲种师团梅村师团(注:日本在二战中一共拥有六支甲种师团,两支作为关东军守备东北,后被苏联红军消灭,两支留守日本国内,后于1940年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另外两支就是被中国人所熟悉的梅村师团和“皇军之花”板垣师团,始终投放在中国战场,并与国共多支军队交手,是侵华战争中日军的骨干力量。)师团长梅村是蒋介石在东京留学时的同班同学,并且曾经因为决斗胜利而缴获了蒋介石的家传宝刀,这件事情也是蒋介石青年时代的奇耻大辱。然而,也正是这位梅村师团长,在雨花台争夺战中,最终成就了中国宪兵的赫赫威名。

当两个营的中国宪兵与第五军在雨花台接防完毕的时候,梅村气势汹汹地发起了新一轮攻击浪潮,他得意地认为他面对的只是一批疲弱不堪的第五军战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雨花台响起了德式冲锋枪的怒吼,大吃一惊的梅村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在20年后的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惶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真正的对手来了。”

如果说开始日本人只是惶恐的话,那么之后的一天时间则成了这些所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大和武士心中永远的噩梦,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将防守一段25米长的阵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士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一批批日军倒在了雨花台上,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上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忍不拔的精神的面前,仓皇地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拼刺刀的战斗中,梅村的那把宝刀被中国宪兵的战士缴获,梅村自己也被砍伤了胳膊,幸得部下掩护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在武士道精神中可谓奇耻大辱),而中国宪兵也付出了惨重代价,50多名战士长眠在雨花台上

经典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一次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1942年夏末,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德国的潜水艇在大西洋也十分活跃,平均每月击沉70万吨英美船只。从地图上看,德国驻守着北起北冰洋上的挪威的北角、南到埃及、西至大西洋上的布列斯特、东至中亚细亚边缘的伏尔加河南岸这一片广大地区。

在德军的利好情势的刺激之下,希特勒不顾总参谋长哈尔德和前线指挥官们的劝告,作出了同时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决定,这是希特勒在战争时期所作的对德军命运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定。从5月到7月,德军在获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在南方重获战略主动权,开始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

希特勒不可一世的同时,斯大林也决心力挽狂澜,此时的他正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筹划一次震惊世界的大战役,斯大林决心向德军发起一次大反攻。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军,采取紧急措施,坚决守住阵地,7月28日,斯大林发布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

7月到11月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也是最为艰苦的阶段。斯大林格勒守备区调动了内务部队、军政学员、防空兵、海军陆战队等一切可以调动的武装力量来加强市区防线。俄国人拼命抵抗让德军束手无策,侵苏德军团长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斯大林格勒军民同仇敌忾的意志和胜利的决心确保了苏军挡住了德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同时苏军还击毙德军近70万人,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架飞机,极大的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

从11月到次年2月,苏军转入反攻阶段,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法西斯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