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圣王 > 正文

波旬是佛教里的天魔王,谁能给我讲一讲他

2023-09-07 10:34:39  来源:网络   热度:

阿含经》中的魔波旬

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经》中常作魔(mara,即魔罗),或魔波旬(Mara-Papman)。经载,他是欲界第六天主,故又称为“自在天主”或“天子魔”,其所为,在于夺取或断除人的生命、善根,而妨碍善事、破坏正教。有意思的是,波旬的在世,恰恰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恶魔之“出现”于佛经,并不单单限于《阿含经》,其他如《愣严经》、《佛本行集经》、《大品般若经》等经典中皆广载恶魔或波旬之名相、语意,及其娆害佛陀或诸修行者、破坏善法的事迹。本文主要是从《阿含经》中波旬的行迹、变化出发去揭示其性格之特征——即魔性的。

波旬常常追随佛及其弟子,进行娆乱、留难。其行迹所到之处,遍及王舍城、毗舍离城、波罗柰国、郁鞞罗聚落、娑罗婆罗门聚落、释氏石主释氏聚落、乌暂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鼍山怖林等各处,可以说,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现。波旬既出现于佛成道后与入灭前这样的重要时刻,又频频出现于佛陀独处径行、卧息、禅坐、乞食,以及为比丘或四众说法之时,还常常单独出现于佛弟子跟前。通过其他经典,我们还可知,佛在成道之前亦曾与波旬发生过“交锋”。

逆佛乱僧时,波旬会借用多种变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龙、少壮婆罗门像、大牛、壮士大身,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难等魔法;在《中阿含经》的降魔经中,波旬是化为细形而潜入大目犍连尊者腹中的;有时波旬会直接以魔力动乱梵志心意。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悉宽欲、爱念和爱乐也来到佛面前进行娆乱。从策略上讲,波旬对佛及其弟子可谓软硬兼施,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波旬“执大团石,两手调弄,到于佛前,碎成微尘”(1087),及“化作大龙,绕佛身七匝,举头临佛顶上,身如大船,眼如铜炉,舌如曳电,出息入息若雷雹声”(1089)等,这是使用威吓的策略。再如波旬对佛说“大修苦行处,能令得清净,而今反弃舍,于此何所求?欲于此求净,净亦无由得”(1094),这是以极端苦行来误导正修行。而有时波旬看似来称赞佛,实是威逼不成,而改为打“糖衣炮弹”:“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今可作王,不杀生,不教人杀,一向行法,不行非法。世尊!今可作王,必得如意。”(1098)佛要作的是三界的法王,而不是人间的转轮圣王,所以,波旬的赞叹和怂恿,实际上也是一种扰乱。正如印顺导师所说,我们不但要降服自己内心中的懒惰、懈怠、放逸等的恶魔,对于师友们的劝慰,也要多加留意;凡是引导鼓励我们向上进步的,才是善知识,而劝导我们退一步的,无论其形式如何,都是恶知识,也就是魔。另外,在阿含经中,波旬还直接诱导修行者,使其发愿往生魔界,例如,他对优波遮罗比丘尼所说偈:“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乐他自在,发愿得往生。”(杂含卷四十五1026)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知,魔波旬与佛及其弟子的关系实在是很“密切”的。波旬施展种种变化和伎俩,这只不过是魔法的外在形式,魔法的实质内容是以放逸、爱欲、忧惧、退转、愚蠢的苦行以及片面的执著等动乱或蒙惑人心。可以说,正是这些构成了魔性的“实体”。如果说可以把由一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内枪),把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那么,究竟而言,此二魔实为一魔,实为心魔——心魔是人天绳索。因为,无论魔性以什么样的侧面表现出来,最终都要通过我们的心来起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向善,要修习佛法出离三界;同时,面对客观环境和人际的种种障碍,以及自身的种种病苦,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即我们内心中懦弱、自私、愚蠢的方面,就容易趁势生起、显现出来,从而使我们退失道心。这就是着了心魔,前面所说的人的有限性,其实正是指这种心魔。

《阿含经》对恶魔侵扰佛及其弟子身心的有关描述,可谓详尽、生动。而经中对波旬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描写——如何作意娆乱或留难佛及弟裂拍子,乃至于被识破后之沮丧、忧戚、惭愧、懊恼,以及当佛告以即将灭度时之欢喜踊跃等,尤其让人难忘。这些文学性的效果无外乎带来一个人性化或人格化的恶魔,进而又深刻地反映出,在人睁源亮性之外无处有恶,在人性之外无处有善。所以说,魔性不离人性。

天魔波旬是欲界最大的董事长,他是这一切开始与结束。

但魔王波旬最后会死在鬼神手上闹困,波旬在遵守欲界的生存法则含卜。而鬼神的地狱也终究会成为这谈弯穗场游戏的结局。

魔王波旬:

欲界第六天的天主/六梵天主,就是魔王波旬。他也是个皈依了佛门的大德,过去因供养过辟支佛的功德得以成为六梵天主。只是他由于自身局限常常讲错法,引人误入歧途,所以被称为魔王。

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空界天)。“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众生有淫欲心。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分别是交、抱、握、笑、视。欲界天有六层,亦称“六欲天”,其特征主要是有乐、欲。

欲界六天:第一层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第二层是“忉利天”,在须弥山顶,是玉皇大帝住吵虚薯的地方,也叫三十三天(东南西北每一方横向有八天,加中央一天)。第三层是“夜摩天”,不论日夜都是亮的,它是以莲花开了做为白天,莲花合起来做为黑夜,天很长。第四层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天宫内院”龙华道场,外院仍是天神所居。第五层是“化乐天”。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顶,魔王波旬所居,这地方男女淫欲心最淡,但是还有,只是相对一看就好了,即‘视’。这些淫欲心都断了就生色界天了。

梵名Pa^pi^yas 或 Pa^pman,巴利名Pa^piya 或 Pa^pimant。又作波俾掾、波椽、波鞞、陂旬、波俾、播裨。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Ma^ra -pa^pman )。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升者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又或谓波旬乃梵语pa^pi^ya^n 之讹译,其音译为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波□。窥基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大四五·三四八中):‘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中略)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名,波旬,讹也,成就恶法、怀恶意故。’另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大五四·三六九上):‘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谓波旬一词乃历代传写之讹误。[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经、长阿含卷二游行经、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卷九](参阅‘恶魔’4952、‘魔’6885)

佛经上说,魔王波旬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想阻挠他圆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凌波微步来到悉达多太子前殷勤献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对魔女淫荡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媟之状,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转,匍匐而遁。

图中释迦牟尼静坐悟道时,曾被许多欲念困扰,但他都集中意志,驱散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专心致志地思考。

三十二 众魔欲退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誉亮,带领众魔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悉达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让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树下。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思考,对魔王的威胁如同没有听见。魔王命众魔刀箭齐发,太子身发净光,众魔尽皆跌扑,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图中骑黑象持刀者为传说中的波旬魔王,释迦牟尼莲座下为梵神,助释迦牟尼水淹魔兵魔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