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器时代 > 正文

谁有新石器时代的新宠具体的坐标?

2023-08-18 22:34:59  来源:网络   热度:

谁有新石器时代的新宠具体的坐标?

7.0宠物LV1坐标Й(yuhuashi搜集整理) 坐标和4围只是参考,附近都能抓到 史卡鲁水10 46.9.6.6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331,233) 伯洛西水2火8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237,50) 多格斯地7水3 5个技能格 60.12.13.5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沙已夫换气道(38,23) 卡特火6风4 55.11.9.5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史东尔换气道(29,33) 洛比特地7水3 6个技能格 51.10.9.5 LV1出现坐标:7.0海底深处的歌声任务取得 西斯达-红黄海星火5风5 63.14.14.7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326,26) 斯达克-绿海星地5水5 63.14.14.5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358,167)(367,114) 史菲洛-粉红飞鱼火8风2 58.12.8.14 6技能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159,83) 史克杰-绿飞鱼地8水2 62.12.8.12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沙己夫洞前(55.161)(54,161) 贝瑞里-绿海参地8风2 47.10.9.5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363,114) 多瑞里-蓝海参水8火2 54.11.9.6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打过宫本蚊帐要去找洛林的座标(74,366) 呼萨瑞-伞蜥蜼地2水8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沙已夫换气道(17,30) 艾柏瑞-伞蜥蜼火2风8 69.13.10.12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史东尔换气道(44,15) 罗特克拉水10 64.11.13.5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151,439)(150,436) 罗多克地8风2 59.13.14.6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324,28) 克雷行哗多水2火8 59-71 11-16 7-13 9-14 61.14.9.9 5技能 LV1出现坐标:深红洞雀配窟地下8楼(81,19) 『注意』:(身上需要带有【精灵的羽毛】(可顷带指单人飞行至玛丽娜丝渔村) ) 培罗多63-75 11-16 9-14 8-12 56.14.10.10 5技能 LV1出现坐标:琉璃洞窟7楼(56,47) 『注意』:(身上需要带有【精灵的羽毛】(可单人飞行至玛丽娜丝渔村) ) 史卡特地8风2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127,180)待验证 黑鸟 LV1出现坐标: 注:此洞窟未开放 凯拉村附近的斯洛克洞窟(85,29)5楼(39,29)(29,31) 黑鸟LV10X,抓不上来 奇肯沃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 奇肯克奈 LV1出现坐标:泪之海

中国新石器类型有哪些

原创 赵小刚 九月收藏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多有共同性,业内认为磁山文化是对裴李岗文化的继承//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大约前6000--前5000年,今改称大地湾文化//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也发掘于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大约前3000--前2000年//仰韶文化中、晚期分别以庙底沟文化(河南陕州古城南)和西王村文化(河南洛宁县芮城)为代表;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约前4800--前4300年,也属于仰韶文化//宝墩文化继承了古蜀文化,即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化,约前3000--前1000年。

梦回嘉峪关 苏玮 - 西风烈·敦煌

彩陶几何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彩陶钵

马家窑类型

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彩陶水波纹钵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1cm,口径22.5cm,底径10cm。亮烂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辩握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彩陶弦纹瓶

口径8cm,足径6.5cm,高21.5cm。

瓶陶质,敞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彩陶蛙纹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42cm,口径13.1cm。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携键庆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是用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细部再装饰几何纹、网格纹等,装饰花纹比马家窑类型彩陶复杂,所绘图案面积较广,从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新石器半山类型

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红陶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饰。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红陶鬹

龙山文化

高39cm,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

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黑陶单把杯

新石器时代

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红陶深腹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14.4cm,口径9.5cm,底径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这样简单的刻划纹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罐上的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红陶小口瓶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23.8cm 口径5.2cm 底径5.6cm。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红陶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8.1cm,口径21.3cm,足距15cm。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为了使器壁均匀结实,人们会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然后再入窑烧制。尽管如此,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仍是泥条盘筑法制陶的最大特点。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

高11.2cm,口径14.5cm,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钵等饮食器。其彩陶多用红、褐、紫彩描绘纹饰。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圆点纹等。

此件由江苏邱县四户公社大墩子出土。

白陶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黑陶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11.5cm,口径6.5cm,足径8.2cm。

壶口微外撇,口沿两边置双系。长颈,下部渐广,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镂有八个小孔。底外凸。造型规整,胎薄体轻,表面经过打磨,光泽可鉴。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新石器其他类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多有共同性,业内认为磁山文化是对裴李岗文化的继承//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大约前6000--前5000年,今改称大地湾文化//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也发掘于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大约前3000--前2000年//仰韶文化中、晚期分别以庙底沟文化(河南陕州古城南)和西王村文化(河南洛宁县芮城)为代表;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约前4800--前4300年,也属于仰韶文化//宝墩文化继承了古蜀文化,即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化,约前3000--前1000年。

梦回嘉峪关 苏玮 - 西风烈·敦煌

彩陶几何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彩陶钵

马家窑类型

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彩陶水波纹钵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1cm,口径22.5cm,底径10cm。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彩陶弦纹瓶

口径8cm,足径6.5cm,高21.5cm。

瓶陶质,敞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彩陶蛙纹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42cm,口径13.1cm。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是用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细部再装饰几何纹、网格纹等,装饰花纹比马家窑类型彩陶复杂,所绘图案面积较广,从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新石器半山类型

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红陶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饰。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红陶鬹

龙山文化

高39cm,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

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黑陶单把杯

新石器时代

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红陶深腹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14.4cm,口径9.5cm,底径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这样简单的刻划纹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罐上的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红陶小口瓶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23.8cm 口径5.2cm 底径5.6cm。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红陶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8.1cm,口径21.3cm,足距15cm。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为了使器壁均匀结实,人们会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然后再入窑烧制。尽管如此,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仍是泥条盘筑法制陶的最大特点。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

高11.2cm,口径14.5cm,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钵等饮食器。其彩陶多用红、褐、紫彩描绘纹饰。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圆点纹等。

此件由江苏邱县四户公社大墩子出土。

白陶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黑陶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11.5cm,口径6.5cm,足径8.2cm。

壶口微外撇,口沿两边置双系。长颈,下部渐广,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镂有八个小孔。底外凸。造型规整,胎薄体轻,表面经过打磨,光泽可鉴。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