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骄 > 正文

长发飘飘一代天骄什么意思?

2023-01-18 07:17:05  来源:网络   热度:

长发飘飘一代天骄什么意思?

意思是美丽的女人和盖世英雄。

“长发飘飘”表明美人漂亮,美丽骄人。人见人爱,绝世美女。

“一代天骄”的意思是: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

出自《沁园春·雪》,“只识弯弓射大雕”。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胸襟豪迈,颇能代表作者诗词的豪放风格。

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踏遍亚欧大陆,却偏偏放过印度呢?

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成吉思汗曾荡平西域地区,为我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元史》也肯定了成吉思汗的军事贡献,说他曾经灭掉四十个国家,为扩大蒙古的影响力建立了非常突出的功勋。

根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大臣们,都曾经在欧亚大陆留下足迹。成吉思汗本人曾经平定过撒马尔干等地区,将刀锋指向中亚。术赤曾经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在咸海、里海之间驻扎,后来,成吉思汗还将咸海的西花剌子模、里海的北部封赏给了术赤。阿富汗一带也曾经留下过蒙古人的足迹,拖雷曾经攻克过也里城。据说,也里就是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

而根据《新元史》记载,从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到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士兵曾经多次征伐印度,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战绩。那么,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何没征服印度?为何没取得理想的战绩?

 

印度有着多种地理要素,这影响了蒙古骑兵

作为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首领,成吉思汗并没有想放过征伐印度,他麾下的蒙古将领也并没有真的放过印度这块土地,因为征服印度对成吉思汗来说并不是全无好处。根据《新元史》记载,与成吉思汗存在矛盾的花剌子模国就与印度有些关系。花剌子模国东南部,就是印度河。也就是说,印度河可以作为进攻花剌子模国的地理要件。

在成吉思汗征伐西域的过程中,一些将领曾经带着自己的士兵到过印度,并夺取了一些城池。例如窝阔台就曾经对印度河下游进行了一番进攻。在搜捕花剌子模沙王朝末代国王札兰丁的过程中,将领巴剌那颜、土尔台曾经渡过印度河,攻破了壁耶堡,在木而滩等地进行破坏。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巴剌那颜曾经通过印度河的东岸,来到木勒坛。由于实在找不到札兰丁在哪里,巴剌等人一直不遗余力地进攻木而滩城。然而,一向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在进攻木而滩等地之后,却做出了这样一番抉择。

 

根据《蒙古帝国史》等资料记载,印度当时的气候非常炎热,以至于蒙古军队完全无法忍受,只能在抵达木而滩之后选择班师。《多桑蒙古史》对蒙古士兵因为暑热而班师之事,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在包围木勒坛的过程中,蒙古军队已经想好了如何攻取木勒坛。由于木勒坛附近没有巨石,蒙古军队为了炮攻木勒坛,便打算用河中的弃车装些巨石以便围攻。然而,尽管木勒坛并不难以攻取,天气却成了严重阻碍蒙古军队攻城的重要因素。由于实在不耐酷热,追击札兰丁的蒙古兵只好放弃继续深入印度,重新渡过印度河,与主力汇合。

除了气候之外,蒙古士兵所面对的印度,还存在着水流、山地等其它地理因素方面的屏障。根据《新元史》上的一些细节记载,印度地区不但暑热难耐,还有着山脉天险。不但有着固斯大山、印度河,靠近阿拉伯海,还和沙漠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通过对成吉思汗时期的地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蒙古帝国想要完全征服印度,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印度与大汗帝国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即便是现在的专业登山运动员,要登山喜马拉雅山脉,都有可能在高原反应的折磨下直面死亡的威胁,更何况是没有专业防护设备的古人了。如此看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能够一直打到印度河已经很不容易了,路途遥远再加上高原反应折磨,这一路走来,想必蒙古军队已经很是疲敝,再遭遇高温的折磨,怎么还有耐心继续。

 

战争中的损失巨大,蒙古战略调整

公元1219年,由于花剌子模的阿拉乌丁杀害正使,剃光了两位副使的胡须,向蒙古将领表示不怕开战,且拒不交出杀害商队成员的凶手,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亲自率领大批人马征讨花剌子模。经过了一番争斗,花剌子模的大部分领土都落到了蒙古的手中。阿拉乌丁逃到了里海的一处小岛之上,不久就凄凉地死去。

阿拉乌丁去世之后,其子札兰丁占据嘎自尼,继续与成吉思汗为敌。为了阻击札兰丁,成吉思汗派遣失吉忽都虎前往喀不尔山。在与失吉忽都虎交战之前,札兰丁就已经击败了一群来攻堡的蒙古兵,并杀死了他们之中的千余人。在与失吉忽都虎的交战过程中,札兰丁与失吉忽都虎一开始互有胜负,后来就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根据《新元史》记载,札兰丁让手下的士兵与失吉忽都虎的士兵下马对战,等到酣战之时,在上马厮杀,冲击蒙古军队,在这样的战术下,失吉忽都虎大败而归。对于札兰丁与蒙古军队的这场对决,各类资料总结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有的资料认为,蒙古军死伤了15000人,有的资料则认为,札兰丁击败了失吉忽都虎率领的三万人。虽然数据不同,但是两份资料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蒙古士兵确实曾经在札兰丁手上折损不少兵马。

 

由于札兰丁的队伍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和,成吉思汗找到了击败札兰丁的时机。听说札兰丁已经离开了嘎自尼,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急速追击札兰丁,一直将札兰丁追到了印度河。札兰丁想要渡过印度河逃走,成吉思汗就趁着夜色列阵,将札兰丁包围了起来。为了不被成吉思汗生擒,札兰丁策马飞奔,从几丈高的山崖上一跃而下,投到了印度河中,通过泅水的方式逃脱了。

然而,尽管打败了札兰丁,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却并不那么高兴。因为在和札兰丁作战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的部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根据《新元史》记载,虽然蒙古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人数与各项损失,实际上是多于札兰丁的。从《新元史》、《草原帝国》等资料来看,在征讨、追捕札兰丁的同时,蒙古将领们还要同时完成包围延安府、平定嘎自尼叛乱等多项军事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稳定好已经攻取的城池地盘已经有些困难了,再分一部分精力去占据印度,实在是分身乏术。于是,看着追捕札兰丁的任务一时无法完成,又有暑热天气的阻隔,不想继续在多线作战的蒙古军队,也许在战略上选择了调整。

 

成吉思汗的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新元史》等多种资料的分析与汇总,可以发现,成吉思汗也曾经将征伐印度当成过军事任务,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无法得志。除了兵力的折损与印度的地理因素之外,成吉思汗本人的思想转变也对蒙古帝国不再继续征伐印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来到东印度国的时候,看到了一种角端神兽,于是立刻选择了班师。《新元史》也记录了成吉思汗遇到神兽的事情,不过与《元史》的记载有些细微的差别。根据《新元史》记载,由于道路的艰险,原本打算到唐古特平叛的成吉思汗选择了改道去撒马尔干。

为了让成吉思汗赶快班师,有一个人对成吉思汗说了这么一件事:成吉思汗身边的大臣们看到了一个神兽,长得像鹿又有马尾巴,还会说出“你们的君主应该早早回程以躲避干旱的天气”这样的话。听说有这样一种神兽,还会说人话,成吉思汗认为是神明指点,于是选择了班师。通过《元史》与《新元史》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故事中,人们认为成吉思汗可能是因此,这才选择班师。

 

不过,成吉思汗没那么迷信。

他选择班师,多少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但应该不会是神兽,而是身边的大臣。一些学者认为,成吉思汗的班师与耶律楚材的劝谏有一定的关系。耶律楚材认为,连日以来的劳师远征已经让蒙古军的后勤出现了严重不足,而且士兵们大都对印度的环境比较陌生,如果继续深入进攻印度,势必会造成重大损失。

早在嘎自尼、巴鲁安等地,蒙古军队就存在着后勤不足、将领们不熟悉战地形势等问题,根据史书记载,由于奔赴嘎自尼的时候太过紧促,士兵们来不及做饭,经常是手捧一把米就填了肚子。到了巴鲁安的时候,成吉思汗巡视战地,却发现许多将领根本就不知道战地形势,于是狠狠地谴责了他们。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成吉思汗非常了解自己的将领与士兵,在他看来,虽然自己的军队已经多次取胜,斩获颇多,但是再去深入进攻印度,很可能会失利的。耶律楚材的建议,正好符合他心中所想,于是考虑蒙古军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成吉思汗选择了班师。

 

印度也许是一个盟友

从历史的客观环境来讲,成吉思汗暂时搁置对印度的征服计划,可能还有增加交好国家这条原因。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印度奴隶王朝,有一位比较有能力的苏丹,他的名字叫伊勒图特米什。他在位期间,曾经重新确立印度的货币制度,对曼杜尔等印度地区进行了征服。对于和蒙古的交流,伊勒图特米什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在花剌子模的札兰丁与成吉思汗的军队进行争斗的过程中,伊勒图特米什选择了拒绝与札兰丁结盟,在他看来,和成吉思汗作对并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在印度河一带,札兰丁曾经击败过印度的一些部众,听说了巴剌在追击他,他还想要进入得里。伊勒图特米什担心札兰丁会对印度造成破坏,于是打算让札兰丁去木而滩地区。不愿意奔赴木而滩的札兰丁,与喀阿札的士兵进行了一番争斗,并击败了他们。札兰丁的举动,让伊勒图特米什非常不满,因此派人驱逐了札兰丁。

此时,因为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的成吉思汗还没有放弃追击札兰丁。印度的苏丹在驱逐札兰丁的人马,成吉思汗也在追捕札兰丁的余党,双方拥有着共同目标。伊勒图特米什反对与成吉思汗为敌,又与花剌子模的札兰丁有矛盾,这样的苏丹所管理的印度,非常适合成为成吉思汗的联合对象。

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深沉且懂得军事的人,印度的苏丹不愿与自己为敌,又和自己有共同的敌人,这样懂得军事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联合印度的好处。多一个交好国家,总比多一个敌国要省心得多。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成吉思汗与他的蒙古骑兵暂时放弃了印度,选择了班师回朝,这并不是因为惧怕,也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印度有多么强大。这样的舍弃,也许是成吉思汗的一个聪明决定。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征北战,无往而不胜,横扫西亚、直至东欧,为什么舍近求远,不攻打近在咫尺的印度,而远攻欧洲?

成吉思汗,做为“马背民族”的游牧民族首领,天才的军事家,选择进攻战场,当然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铁蹄”的优势,看好气候条件相似,免遭疾病瘟疫而影响战斗力,特别是宜于放马驰骋、生活舒适度相似、物产富饶的中亚草原,以及宽广富庶的东欧平原,当然是首选的进攻目标!

而印度,距离虽近,但中间隔有不宜于马队通行、驰骋作战的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加之印度难已适应的炎热气候,估计对成吉思汗没有什么吸引力!

而且,南下印度,需要穿越沙漠及戈壁,水草补给很困难,不能就地补充粮食和草料,这对于骑兵而言,会直接影响军队作战能力。并且南下印度还需要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对于步兵而言,尚且困难,更不要说众多马匹。再加上印度气侯炎热,对于常年生活在高纬度蒙古高原的士兵而言,是很难忍受的。成吉思汗的军队主要是生活在北方的蒙古人组成,初征世界的蒙古骑兵们在喜欢了北方干爽的气候后,对于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表现除了水土不服,在征战南宋的时候这些蒙古骑兵就已经表现出了不适应,而印度所在的地方比起南宋还要南,更加炎热潮湿的气候他们自然是受不了的。

印度占据了以喜马拉雅山脉等形成印度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境内河流众多。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主要擅长平原战,且在江河湖泊面前蒙古铁骑只能是束手无策。印度的天然屏障是的蒙古铁骑无法发挥全力,自然是难以攻下印度的,印度也是因此才逃过一劫的。

成吉思汗贸然率领蒙古铁骑进攻印度,大部分的蒙古骑兵本就因为印度的气候原因水土不服,再加上此时的印度人已经掌握了驯服大象的方法并已经将大象用在了大型战争上,成吉思汗的铁骑哪里见过大象,直接将大象当成了怪兽,蒙古的战马也是被大象吓得不敢靠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迅速班师回朝,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因为他觉得印度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必要去攻打人家。而且人家之前也没有去骚扰过成吉思汗。

因为他们觉得印度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度,而且印度的很多土地都是非常贫瘠的,他们占领印度也没有什么用处。

是因为印度的负责人曾经救过成吉思汗一命。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他不希望自己做一个白眼狼。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