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仙境传说 > 正文

送100积分:关于ROMANTISME方面的知识

2023-02-15 05:46:50  来源:网络   热度: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它注重强烈的情感与想像力,以及最重要的创作自由。将已经形式化的古典艺术在概念上大幅转变,并且颠覆了当时社会体制,特殊贵族与专制政府的位置。浪漫主义的跟随者有很大一部份是由之前的反贵族社会和政治思想而来。可说是那个世代做具体作出的转变

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主要代表者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多尼采蒂

贝里尼

柏辽兹

托马

弗洛托

古诺

圣桑

马斯内

德利布

威尔第

普契尼

交响曲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

发展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曲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曲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从贝多芬去世到欧洲1848年的大革命期间,四乐章的传统交响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革新。但这并不能说明在他身后这些年就没有优秀的交响曲问世。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他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中所展现的才能和对未来音乐的预示如果不是因为作曲家的早逝,很可能就此改写欧洲19世纪音乐史。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路易・斯波尔(Louis Spohr)一生也创作了九首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中更是融合了传统交响曲和标题音乐的很多特征与因素,这一点可谓后来法国的伯辽兹(Hector Berlioz)提出标题音乐的先声。

同时期却稍晚的德国作曲家菲力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一生共创作了五部交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第三号a小调(苏格兰)和第四号A大调(意大利)。然而对后代作曲家影响更大的确是第二和第五号。第二交响曲的副标题叫赞美诗,在这里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四乐章曲式,而是以一种巴赫时期的清唱剧模式来构建整个作品,他自己称之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经经文交响康塔塔”。第五交响曲了又被称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曲家虽然仍旧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曲式,可许多重要主题确是直接引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德累斯顿阿门”。

在门德尔松去世的时候,德奥音乐已经严重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为首的新德意志乐派,和以布拉姆斯、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利克为首的保守派。两者之间的争论和分歧主要是如何界定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在新德意志乐派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和抽象的声音艺术和音乐的绝对美,而更应该与文学、诗、哲学及各种意识形态联系。对他们来说,音乐不再是一种呈现客观美的过程,而是主观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则是这种表现的方式。而保守派则坚信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与形式之美,在交响曲这个体裁里滥用文字暗示和诗歌隐喻会导致这种已经趋于完美的经典形式走向崩溃。

约翰内斯・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完整的交响曲,无一不是按照经典的四乐章构架、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传统体裁创作。然而,布拉姆斯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并没有因为贝多芬等诸位古典大师的盛名而缺乏独创性,无论在和声还是曲式方面,布拉姆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第四交响曲作于1893年,在末乐章里,他更是将已经被大多数作曲家抛弃的古老变奏曲式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运用地炉火纯青,整个乐章在33段变奏之后结束于一片彻底的悲剧与毁灭中。作为一个内心相当感性与伤感的布拉姆斯,却一生效忠与古典大师的音乐与精神,在这里,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终于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式中得到最好呈现,而伴随着它的结束,整个古典交响曲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同时期的布鲁克纳虽然一生倾心于瓦格纳的艺术,而且也一直被保守派攻击,但他却留下了九首在形式上非常古典的交响乐,其中除了未完成的第九,其他都具备四个乐章,而所有的首乐章又都按照大型奏鸣曲式来写作。布鲁克纳一生任职于教堂,作为一名享有声誉的管风琴家,他的交响曲却常常被当时同行讥讽为过于庞大笨拙,像一只没有力量的大鹏妄想抬起巨大的翅膀,并且在配器上过于单一,往往把乐队当作管风琴的另一种表现载体。确实,在他早中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缺点的确存在,但他晚年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却完全摆脱了这些毛病,而将传统交响曲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在他最后一首交响曲里,和声的运用已经非常大胆,调性的功能在某些段落已经相当模糊,这一点被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发展到了极限,到最后才由勋伯格终结了调性写作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交响曲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曲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乐曲结构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艺术歌曲(德语:Lied,复数:Lieder)与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Lied)的德语字义即是“歌曲”,但“艺术歌曲”通常特指欧洲古典音乐中的一种歌曲型式,英语也可称为“art song”。典型的艺术歌曲表演型式是由一位歌唱者与钢琴伴奏一起演出。有时候多首艺术歌曲(Lieder)可以组成一组联篇歌曲(德语:Liederkreis,英语:song cycle)―由一串歌曲连接成单一故事或主题。作曲家舒伯特及舒曼即擅长写作这类型的音乐作品。因为在德语中,“Lied”仅指“歌曲”,因此德语的使用者也经常以更精确的字“Kunstlied”来指称“艺术歌曲”。

历史

在德语合法语中,Lied 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从12世纪)经由民歌(Volkslieder)和教堂赞美诗(Kirchenlieder)表现的游吟诗人歌曲(Minnesang),到20世纪的讽刺歌曲或抗议歌曲(Kabarettlieder, Protestlieder)都有它的踪迹。

在德国,歌曲发展的重要年代在19世纪。德国及奥地利作曲家从写作附伴奏乐器的声乐作品,发展到古典时期及浪漫时期音乐与德国文学相呼应,在作品中引用文学题材,作曲家可以从诗当中获得许多灵感,因而产生出艺术歌曲(Lied)的类型。莫扎特及贝多芬所作的歌曲即为艺术歌曲的滥觞,但直到舒伯特才为艺术歌曲型式建立了明确的意涵,在文字与音乐间找到新的平衡,对于文字所表达的意念升华至与音乐的呈现互相辉映。舒伯特写作超过六百首歌曲,有些是具有故事内容的联篇歌曲的型式,如: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心灵上的游历更胜于肉体上的遭遇。此一艺术歌曲的传统由舒曼、布拉姆斯及沃夫(Hugo Wolf)承续了下来,并且传承到了20世纪的理查・斯特劳斯和马勒。此种艺术歌曲的歌曲质体,类似三个世纪前的意大利牧歌(madrigal),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最丰富的创作力。

其他国家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传统与德国语文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相类似的歌曲型式。比较著名的作曲家如法国的佛瑞、德布西、普朗克,和俄罗斯的穆索斯基。而20世纪的英国也有几位作曲家,如佛汉・威廉士和布里顿,写作过此类型的作品。

%E8%97%9D%E8%A1%93%E6%AD%8C%E6%9B%B2&variant=zh-cn

协奏曲:concerto

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 通常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协奏曲,舒曼将自己这样的作品称为“小协奏曲”,以及乐章更多的协奏曲。

词源以及历史

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他的早期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和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the four seasons)。巴赫给出了处理独奏乐器和乐队的不同方式。

协奏曲在意大利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格式分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和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教堂协奏曲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室内协奏曲通常用阿拉曼德,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吉格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

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C.P.E.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0, KV.466),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5, op.73),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61)。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1&2, op.6&7)。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

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如勃拉姆斯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op.83)。

乐章配置以及曲式特征

维瓦尔蒂按照意大利歌剧序曲的模式确定了协奏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但是在他那里,三个乐章几乎是等长的。到了莫扎特那里,虽然他的协奏曲仍然是三个乐章的,但是明显是类比于交响曲的套曲格式确定的,同样强调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在莫扎特那里,协奏曲形成了固定的乐章配置。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一般是快板,戏剧性的。一般没有引子,直接由乐队进入呈示部。呈示部有两个,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在再现部接近结束,收束的时候乐队暂停,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华彩段,以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有时因为演奏者过于炫耀,会脱离原曲的风格,所以从贝多芬开始,一些作曲家也会预先写好华彩。

第二乐章一般为三部曲式,常为柔板,慢板或行板,一般具有抒情性的歌唱性质,。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急板,欢快而富有技巧,常为舞蹈性质或节日欢庆性质。

舒曼和李斯特尝试创作单乐章的协奏曲(如李斯特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 S.124(LW H4))。而多于三个乐章的协奏曲也屡见不鲜(如肖斯塔科维奇的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no.1, op.107)。

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

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可以是任何常见的不常见的乐器,常见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像中提琴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各种管乐器协奏曲就相对少见了,更少见的还有低音提琴协奏曲,打击乐器的协奏曲等等。除了一件独奏乐器的协奏曲,还有一些协奏曲为两件,三件甚至四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创作,且不像大协奏曲那样整体地处理这些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这样就有二重,三重协奏曲等(如勃拉姆斯的Duo Concerto, op.102,贝多芬的Triple Concerto, op.56)。

此外,有些为独奏乐器和乐队而写的作品,例如弗兰克的交响变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s for solo piano and orchestra, M.46),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Dance of Death), piano with or without orchestra,op.40),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等,虽然不叫做协奏曲,却近似协奏曲这一体裁。相反,有的叫做协奏曲的作品却只有一件独奏乐器而没有乐队(如巴赫的Italian Concerto, BWV.971)。

协奏曲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交响音乐中相对大众化的体裁,很少成为新的作曲观念的发端之地,但是往往更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协奏曲当中既有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声部辉煌炫目的技巧表演以及细腻的感情抒发,协奏曲结合了交响性和乐器技巧,作曲家在这种结合中平衡着交响性和技巧性,而不同的听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协奏曲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协奏曲这一体裁一直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原因。

取自%E5%8D%8F%E5%A5%8F%E6%9B%B2&variant=zh-cn

室内乐(LA FOLIA )是一种古典音乐作品的体裁,为几件在室内演奏的乐器所作。室内乐由几人合奏,每人各演奏一个声部,通常不含独奏。“室内”指音乐可以在空间较小的室内演奏。

演奏

室内乐一般不设指挥,所以每个表演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从组织上来说,室内乐的费用与设施需求较管弦乐团小。许多古典音乐家喜欢演奏室内乐。虽然许多室内乐作品业余爱好者也可以演奏,但总的来说室内乐需要较高的技术能力与艺术修养,不适合初学者。

参与人数 名称 常见乐团形式 乐器 备注

2 二重奏(duo) 双钢琴二重奏 2 钢

乐器二重奏 任何乐器+钢 一般奏鸣曲用这种组合方式;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圆号,巴松管,单簧管和长笛奏鸣曲。

二重奏(duet) 钢琴二重奏 1 钢,四手

声乐二重唱 人声,钢 艺术歌曲常采用这种形式。

器乐二重奏 任意2种乐器

3 三重奏 弦乐三重奏 小,中,大

钢琴三重奏 小,大,钢

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 单,中,钢 作品包括莫扎特的三重奏 K498和舒曼与[[布鲁赫]的部分作品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 长,中,竖琴 包括德彪西和巴克斯的著名作品

单簧管-小提琴-钢琴三重奏 单,小,钢 20世纪开始流行;包括贝拉・巴托克,米约,哈恰图良等人的著名作品。

4 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 2小,中,大

钢琴四重奏 小,中,大,钢

小,单,大,钢 少见,较名的作品是梅西安的世界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不太出名的有:欣德米特(1938)的Walter Rabl (Op. 1; 1896)。

5 五重奏 钢琴五重奏 2小,中,大,钢

小,中,大,低,钢 不常见,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木管五重奏 长,单,双,巴,圆

弦乐五重奏 2小,中,大加上另一小或大

铜管五重奏 2小号,长号,大号,圆

6 六重奏 弦乐六重奏 2小,2中,2大 重要作品包括勃拉姆斯的六重奏作品 Op. 18 和 Op. 36。

钢琴六重奏 2小,中,大,低,钢

钢琴与木管五重奏 长,双,单,巴,圆,钢 如普朗克的六重奏。

单,2小,中,大,钢 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希伯来主题序曲 Op. 34(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Op. 34。)。

7 七重奏 单,圆,巴,小,中,大,低 贝多芬著名的七重奏 Op. 20。

8 八重奏 单,圆,巴,2小,中,大,低 舒伯特著名的受贝多芬七重奏启发的8重奏作品 D. 803。

弦乐八重奏 4小,2中,2大 门德尔松著名的弦乐八重奏 Op. 20。

双四重奏 4小,2中,2大 两组弦乐四重奏轮奏。

木管八重奏 2双,2单,2圆,2巴

9 九重奏

索引: 小 - 小提琴;中 - 中提琴;大 - 大提琴;低 - 低音提琴; 钢 - 钢琴;长 - 长笛;双 - 双簧管;单 - 单簧管;巴 - 巴松管;圆 - 圆号;小号;大号

室内乐团形式有无数种。可参看每种乐器介绍中的组合例子。

%E5%AE%A4%E5%86%85%E4%B9%90

%E6%B5%AA%E6%BC%AB%E4%B8%BB%E7%BE%A9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