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楚霸王 > 正文

跪求证明项羽是英雄的历史事实!

2023-08-01 16:09:10  来源:网络   热度:

跪求证明项羽是英雄的历史事实!

看了《百家讲坛》才知道项羽才是真正的英雄!!

2200年前的那场战争,硝烟飘荡在历史的苍穹。这场名为垓下之战的战争,成就的是名为项羽的英雄。

说起西楚霸王项羽,那是一个何等稿庆尺的英雄!他二十四岁兵,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威伯(霸)天下,名震四海。但百战百胜的霸王,终未拿下这最后一战。

成者英雄败者寇,但失败的项羽,依旧是贷真价实的英雄!

这个巳亥年的深冬,雨雪霏霏,寒笼岁暮,三十万汉军合围十重。那一夜的垓下,月夜奇清,残霜萤萤,灯火错落,刁斗无声。项王掀帘出帐,信马由缰。四周的黑暗里,汉军的呼吸碰撞有声。忽然间,楚歌渐起,垓下为之震动。项王问:哪来的楚歌?楚军都投敌了么?

没有人回答,黑夜中只有空空荡荡的风声。

项羽不会乔装而逃。他返身入帐,与虞姬对视而坐。这时,一滴硕大的泪,清晰地坠落酒中。

世间有无数平常的眼泪,平常的眼泪模糊平常的人们。英雄的眼泪只有一滴,它在历史的景点中傲立,当苟且和卑键高劣打历史中路过,它便会闪发一次蓝光,令一些人感叹,一些人低头或背过脸去,顾盼左右,言他而逃。

--这该是怎样的悲壮哟!文人的悲壮是搏杀,壮士的悲壮的歌吟。当李白流落长安街头,便“笑饮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当荆轲别燕赴秦眼望易水,便高吟“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时,虞姬前的项羽,作一世中唯一的扶剑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闻歌,缓缓站起,她拔出腰间的双剑,对项王说:大王,让我为您歌最后一曲吧。说完,舒展长袖,且歌且舞--“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美人的最后一刻,天地间涌动着浓烈的凄艳。歌毕,虞姬仆地而亡,一股殷血,顷刻间漫过山野,盛开作灼灼的虞美人。

项羽不会只身飞奔。营帐里空气凝重,项羽执意与虞姬同行。八百骑直夜溃围南出,五千汉军遥遥尾追。尘土,马鸣--1300年后的又一个女人,远望这番惨烈的搏杀,柔肠寸断,啼泪涟涟。

那是一个夏日,大宋的男儿们丢家弃国,蜂拥过江。倔强的李清照迎风而立,一滴泪敲打着苟且而生之辈的远影,在她的嘴角蠕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的,项羽断断不会渡过乌江。当乌江亭长划船而来时,项王对他的好心报之一笑;当汉将吕马童提马过来时,项王仍旧笑道:老朋友,你不就是为了一个万户侯么?

--这便是一个英雄的简捷。所谓英雄,无非是一个动作,一种气慨,从不在乎一百次决心,一百种理由差猜!

一道冷兵器的寒光,项羽的头自刎落地。汉兵汉将们蜂拥向前,争名夺利间,刀剑相见,相杀者数十人……项羽死了,我们活着,历史在眼泪中飘荡,龌龊和蛀虫爬动在丹青史册之中!

我觉得他的沉舟破斧打败秦军就是英雄之举.但是他的其后就不敢恭维了!!

读《史记》,很详细,比刘邦好,那是因为刘邦是流氓。

到历史类的书里找吧

2200年。。。

你去找一下关于洪门宴的资料就知道咯!

萧何月下追韩信时候,韩信对项羽的这个评价是否属实

一、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

项羽和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刘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项羽乃名将之后,刘邦为默默无名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乌合之众;后项羽宰制天下, 声势如日中天首闷,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强弱悬殊的戏剧性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刘邦则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狼」之争的历史对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成为后人一再回顾的经典教训?

二、他们共同特点是敢作敢为,化危机为转机

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凭着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二十七岁起,就逐步立下惊人的战功;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强大实力。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峰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三、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局散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桐芹氏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四、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例如,他学到了用笼络手段壮大力量的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回答者:风流才子tan - 举人 四级 10-25 18:08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哟。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6 个人评价

66% (4) 不好

33% (2)

相关问题

• 刘邦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项羽?

• 介绍一下刘邦和项羽

•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

•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故事

• 谁知道关于刘邦和项羽的电视剧和电影有哪些?谢谢

更多>>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很简单,刘邦为人谦虚可以听大臣的良言,但是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

评论者: ling_er78 - 秀才 二级 其他回答 共 4 条

项羽刚愎自用 垓下一战穷兵自渎 最终自杀失败

回答者:放加图索咬死你 - 举人 四级 10-25 17:54

项羽刚愎自用,又有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白白错过了杀刘邦的好机会,而刘邦身边既有好的谋臣,也能听取意见,能屈能伸,手段狠辣,终成一代帝王.

其实有很多关于他们的典故,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还有项羽的亚父说的,竖子不足以谋,都很有名.

回答者:honghong3319 - 试用期 一级 10-25 18:03

泱泱中华大帝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多年,其间变化最大的,恐怕要数秦汉之际了。清代学者赵翼就说过,“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他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世袭制家天下王朝的建立,以秦汉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以前是“有土而王”的时代,秦汉以后为“无土而王”的时代。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嬗替的规律时曾指出,从五帝三王到暴秦,王朝的建立有两种类型:自虞夏兴起,汤武称王,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合,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都出自古老的氏族或部族。他们家世悠长,根基深厚,拥有雄厚的实力;他们“积善累功数十年”,“修仁行义十余世”,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惨淡经营,最后才得以“并冠带”而一统天下。但是秦汉之际却冲破了这一旧的格局。从陈胜树起“张楚”的王旗,到刘邦“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五年之间,号令三嬗,“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起而逐鹿中原的,大都是奋竞草泽的布衣白徒。一时人才尽出其中,他们角群雄而定一尊,开辟了“无土而王”的新时代。自此以后,大多数王朝的开国君臣都来自社会的底层,由此构成中国两千多年来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开国布衣卿相的局面。毫无疑问,这些奋竞草泽的布衣白徒都是一时的雄杰。他们有的以勇武著称,有的以权谋取胜,有的以柔道取天下,有的以智力为雄主。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家欢乐几家忧愁。因此,我们对夺权之术的考察也就从这一时代开始。

从秦汉到三国,其间四百余年,历经三个乱世,涌现出了刘邦、刘秀和曹操这三个雄豪而有心计的人物。刘邦以机谋权变著称,刘秀以仁厚持重名世,曹操则以智谋诡诈为人所称道。虽然他们夺取政权的道路不同,政治谋略也各具特色,但他们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角力争雄,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第一出威武雄壮的“无土而王”的活剧。他们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直到现在,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还存留着他们争锋的楚河、汉界。当人们在棋盘上厮杀时,仿佛还能听到当时的金戈铁马之声。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数岁不安,皆因你我二人。我愿与你单独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父老受苦了。”刘邦却笑着回答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楚汉战争的历程的确如此,刘邦虽然实力远逊于项羽,但他靠机谋权变,屡败屡战,终于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一统天下,成为开启四百多年基业的一代雄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不久,曾做过泗水亭长,后来亡命于芒砀山的刘邦自称沛公,在丰沛之间发展势力。与此同时,在会稽的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杀会稽郡守,率八千人渡江北上,加入到反秦的农民战争之中。不久,陈胜、吴广牺牲,刘、项两支起义军渐渐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起义军在楚怀王的主持下于彭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项羽率主力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略地攻取关中。并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楚怀王的这一决定虽有偏袒刘邦之意,但究竟谁能先进入关中,还得看他们各自的谋略和战术。

刘邦引军西上,或以武力强攻;或以谋略智取;或晓以厉害,迫其投降;或明以大义,促其归顺。所过之处,刘邦下令一律不得烧杀掳掠,大受人民的欢迎,因而破南阳,降宛城,袭武关,一路追奔逐北,势如破竹,很快便进入关中。饱受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关中人民抬着牛酒欢迎刘邦的军队。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素车白马,向沛公投降。灭秦以后,为了迅速稳定关中人心,刘邦采取了几条重要措施:第一,军队不得进入咸阳城;第二,秦宫室中的重宝财物一律封存,不得擅自动用;第三,刘邦亲自召集关中的父老、贤达和地方各界人士,向他们宣布:“秦法苛酷,诽谤者受族诛,两人交谈处弃市之罪,关中人民深受其苦。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故我当为王。今特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秦法尽行废除。各级官吏一律原职留用。我率军来关中,完全是为父老乡亲们除害,绝无侵凌残暴之意,希望大家不要害怕。”随即他又派出将士会同秦朝的旧官吏,分赴各地传谕他的命令,于是关中的局势很快便稳定下来。关中人民争先恐后地抬着牛羊酒食犒劳义军,刘邦坚辞不受,说:“我军粮饷充足,请大家不要破费。”这样一来,关中人民更加欢喜,唯恐沛公不为王。沛公的这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非常高明,深得关中民心,不仅迅速稳定了关中的形势,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取得胜利,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粮饷和兵员。而关中民众之所以支持他,刘邦初入关时的这些政策措施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时,有人向沛公建议:关中富庶,地形险要,今闻章邯已经投降项羽,项羽封他为雍王,管辖关中。若如此,沛公就不可能当王了。现在可急派兵马控制住函谷关,拒绝诸侯的军队进入关中;同时征调关中人入伍,增加兵员,以防不测。沛公未及深思,便采纳了这人的建议。但就是这个建议,几乎把沛公送入绝境。

当时,项羽率义军北上救赵,义军渡过漳水,破釜沉舟,将士们每人各携三日粮,以示必死无还的决心。项羽率楚军长驱直入,九战皆捷,大败秦军,威名大震。其后项羽将秦降军二十余万人在新安全部坑杀,随即率军西上。当他听说沛公已经关闭函谷关,极为震怒,命令黥布率军攻破函谷关。项羽率大军进入关中,屯于戏西,并准备立即攻打刘邦。这时项羽拥有四十余万人马,刘邦仅有十万之众,二者实力悬殊。刘邦见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料定自己绝非项羽的对手,于是迅速改变策略。他首先通过张良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并与他结为姻亲,请项伯在项羽面前代为陈情;随后他又以常人罕有的胆略,亲率百余骑前往鸿门拜见项羽,当面向项羽解释说:“我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不料我能先入关破秦。我入关后,秋毫无犯,封陈府库以待将军。我遣将守关,一则是为了防备盗寇,二则是天下混乱,以防不测。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绝无半点异心,谁知竟有人从中挑拨离间,还望将军明察。”项伯也趁势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您怎能如此顺利入关!今沛公有大功,您却想率军攻打他,此乃不义之举,不如善待沛公。”骄傲自大的项羽果然解除了对刘邦的疑虑,遂设宴招待沛公。刘邦终于用机谋权略解除了这一场危机。

几天以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又虐杀百姓,掳掠财物,大举屠城以后,又纵火焚烧了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一代文明尽被毁弃。有一位谋士劝项羽:“关中之地,倚山带河,外有四塞以为险,土地肥饶,物产丰富,可定都关中。”项羽见秦宫室已被焚毁,不愿久居关中,思乡之念日切,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好比穿上绣花新衣夜行一样,有谁知道?”这位谋士私下对人说:“听人说楚人是沐猴而冠,今见项羽,果然如此。”项羽听说后,就把这位谋士抓来烹杀了。项羽的这些态度和举措,与刘邦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关中的残暴行为使他尽失人心,关中人民对他恨入骨髓。他放弃关中,反映了他的贵族意识以及光宗耀祖的思想。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缺乏远大志向,然而又刚愎自用。因此,他仅仅是一个赳赳武夫,缺乏谋略,尽管一时强大,但最终必然败在刘邦手下。

随后,骄横的项羽便虚尊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又大行分封,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他的分封完全不按功劳的大小,而是以亲疏为序,其中既有反秦的将领,也有原六国贵族后裔和秦王朝的降将。为了抑制刘邦,他把刘邦封为汉王,封国在十分闭塞的汉中,实际上等于流放。又封秦朝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控制关中,以牵制刘邦。项羽大搞分封制,完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自战国以来,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盼望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局面。秦王朝的统一正是这一历史趋势发展的结果。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不在于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而是在于它的统治太残暴。项羽认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引起了更大的动乱,不久就爆发了更大规模的争夺统治权力的战争。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引兵偷渡陈仓,击溃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王,控制了关中。此后刘邦便以关中为根据地,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取两条战线作战的方针,刘邦亲率军队与项羽周旋,吸引其主力,而由彭越和韩信所统帅的两个方面军则从侧翼发展实力。刘邦一军虽然屡次被项羽打败,但由于有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地为他补给兵员粮草,得以坚持下来,并紧紧吸引住项羽的主力,彭、韩两军乘机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彭越在梁地往来游击楚军,断楚军粮道;韩信则攻下燕、齐,从东方威胁楚军。与此同时,刘邦又成功地策动了项羽的大将九江王黥布背楚归汉。这样,双方的形势便逐渐发生变化,汉军越来越强,而楚军的处境则渐趋不利。

公元前204年,项羽为赢得喘息时间,主动向刘邦求和,约定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双方罢兵。项羽遂引兵东归。但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计谋,趁项羽松懈之际进兵,追击项羽到阳夏,双方又形成对垒之局。正在这关键的时刻,拥有重兵的彭越和韩信裹足不前,意存观望。特别是韩信,更对刘邦进行要挟,要刘邦封他为齐王。为了集中力量击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与韩信、彭越相约,破楚之后,自陈以东至海的地区全部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地区封给彭越。两人既受封为王,又获得了广大的封地,终于改变态度,引兵会攻楚军。公元前202年,刘邦各集团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彻底打败项羽,项羽突围后在乌江边自杀。这年2月,刘邦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

纵观楚汉相争的历史,刘邦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在于他的政策和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其权谋的优势显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项羽原本居于优势,兵多势强,但一方面他目光短浅、刚愎残暴、烧杀掳掠、大失民心,又兼缺乏智谋,只想以武力取胜,有勇无谋的项羽当然不是刘邦的对手。另一方面,项羽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致使许多有才能的人物在刘邦的拉拢、引诱下,纷纷背项投刘。就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因刘邦的反间计,被项羽罢黜不用。与此相反,刘邦则心胸豁达,深谋远虑,有胆有识,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意见,择善而从。刘邦既有稳固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又善于用人,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上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刘邦后来在总结夺取天下的原因时曾说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转运粮饷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人杰,我都能任用不疑,让他们尽展其才,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呢,他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与刘邦相比,项羽却缺乏自知之明,直到死也还不觉悟。他不从自身寻找由强而弱、最终失败的原因,而是归咎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公元前202年正月,各位诸侯与将相大臣共同上书,尊刘邦为皇帝。“皇帝”之称,始于秦始皇。远古时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皆称王。秦始皇认为他的功绩远远超过了夏、商、周的王,可与上古的三皇五帝并列,于是改称为皇帝。对于“皇帝”这一称号,刘邦当然心仪已久,但他以一介平民,奋竞草泽而一统天下,居九五之尊,用皇帝的称号,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吗?深谙机谋的刘邦决定以退为进,便假惺惺地谢绝了臣下尊他为皇帝的建议,说:“吾闻之皇帝乃贤者的称号,吾不敢当皇帝之位。”群臣一再坚持,刘邦再三谦让,最后他表示不能违背众人之意,才说道:“诸君坚持认为我应该称皇帝之号,为了国家,我就答应了吧。”刘邦的这一谋略,竟为后来历代的开国之君所效仿,而成为一个惯例。

回答者:小智唱离歌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5 18:05

简单的说 刘邦会用人,文有张良,陈平,萧何.武有韩信打天下.而项羽惟独有亚父范增还给气走了.

再简单点:天意!

回答者:Why_3rock - 初学弟子 一级 10-25 18:53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200字以内

©2008 Baidu

属实

萧何月下追韩信史籍所记,与戏剧的情节是有出入的 。

一、 史籍并不载张良访信、荐信之事。实际上,鸿门宴后,刘邦入蜀,张良送到褒中,因张良世为韩人,刘邦即遣良归韩(《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当时韩王仍在项羽那里,项羽为张良曾从刘邦故,不许韩王归国,后又将其杀害。张良逃出,间行归汉王(同前)。其后,他一直未离开刘邦左右,也没有刘邦让他去寻访元帅之事。在楚汉战争的许多关键时刻,张良给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刘邦也曾称赞他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他同萧何、韩信一起,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在 刘邦统一中国的事业中卓著功勋。历史家曾记载了 张良青年时期在 博浪沙刺秦皇,亡命下邳在圯桥纳履之事,这本来就富有传奇意味了。可能也正由于此,到了小说家的笔下,张良就更被蒙上了一层神仙般的色彩,成了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大明英烈传》中的刘伯温一类的人物了。《追韩信》一剧中,张良虽没有出场,但他的一封角书,却是韩信能否拜将的关键之物。

二、 夏侯婴结识韩信不是在招贤馆中,而是在韩信犯法当斩之时。史传上 也没有刘邦在蜀招贤之事。夏侯婴这个人物,《史记》、《汉书》中均有传。他同萧何、曹参一样,是刘邦在沛时的故交,跟从刘邦起义,因屡立战功,赐爵转为滕公(《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楚汉彭城之战,刘邦大败,欲丢纳饥弃自己的子女,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赖夏侯婴多方保护,二人才免于难。汉统一后的第二年(公元二零一年。)刘邦被匈奴困于平城,夏侯婴护驾亦有功。至汉文帝初年,夏侯婴方卒。从夏侯婴的经历来看,他是一员能征惯战旦尺的将官,在京剧中,应当扮作武生、武净之类的角色,而实际上,他模茄高却由丑角应工。这是因为,在多次战役中,他总是遇危而安,属于一个福将。这样的人物,在戏曲中,往往被 扮成一些诙谐、滑稽的角色,象隋唐戏中的程咬金一样。至于小说和戏剧中让他主持招贤馆,恐怕是要多方面突出韩信是个人才,这是小说、戏曲中常用的衬托的方法。事实上,首先发现韩信有才能的,的确也是夏侯婴。

项羽为何败于刘邦?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开创了汉家四百年基业,历来被史学家津津乐道,“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剑”起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为空前强大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令后世赞叹不休。刘邦,论地位,不过是一小小亭长,而项羽却是贵族后裔;论才能,与项羽打仗是“屡败屡战”;论人品,贪财、好色、不务正业,几乎可与流氓划等号,而项王却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历史或现实就是这么奇怪,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愣是把不可一世的人中龙凤逼得丛宏“乌江自刎”,个中原因,着实值得玩味。

刘邦曾给自己的成功作了明确解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筹措钱粮,管理内务,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都不好好使用,这就是我战胜项羽的原因。”但更深一层次的东西刘皇帝没说出来,就是为什么他能用人而项羽不能用人,我看,项羽未必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但为什么他用不了人呢?我认为,项羽好“名”,刘邦唯“实”!“名”可以解释作一种道义的框架,“实”就是实用主义,与时而变。

就以用人来看,不要忘了,陈平、韩信都是从项羽麾下投奔到刘邦手下的。那项羽为什么不用这些人呢?恐怕和项羽过于注重名声有关,陈平有“欺金盗嫂”的前科,贵族出身的项羽自然是厌恶这种作奸犯科的“小人”的,根本不会信任,更不会重用。但就是这个“狡诈”的小人物在刘邦那里大显身手,离间项范、解高祖白登之围,立下奇功。至于韩信,堂堂贵族后代,甘心受漂母施舍,还要将古今唯一的“胯下之辱”载入史册,将名声看得重于一切的项羽当然对次不齿,瞧不起此等猥琐的“小人”,但就是这个小人渣设下十面埋伏,雪了被项羽鄙视的耻辱。而刘邦因其自身也不高贵,用人是唯才是举,看重人的实际才能,有贵族、有儒生、有屠夫走卒、有降将,可以说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用人才”。项羽的才智、勇武、品格都不同反响,二十出头就成为“西楚霸王”,以其贵族世家的眼梁孝光看,自然是“环顾宇内,无有可用之人了”,但他不明白,乱世之中,最是草莽出英雄,瞧不起小人物的结果是霸业尽失。

再以放权来看,韩橡郑稿信对项羽的评价是“小气”,官印拿在手里磨得角都没了,也舍不得封赏,恐怕一是认为对方才能不足,二是对人的不信任,还是被他心中人才的标准捆住了,也不懂得用时笼络,用完削权的权谋,结果只好每战亲临,靠自己一个人打天下。刘邦可不同,旗下人才济济,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开辟了许多战场,集天下之力与项羽对抗,就因为他“舍得放权”,处处显出天子的大气恢宏。当项伯在鸿门宴前夕来告密时,刘邦立即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可不管自己的女儿委屈不委屈;能听从萧何的建议使无名小卒韩信位列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之上;当刘邦被项羽围困时求韩信来救,毫不吝啬地封他为几乎与自己平起平坐的“齐王”,还随机应变地说“大丈夫要作就作真王,作什么假王!”在垓下决战时将百万大军完全交与韩信指挥,他难道不怕韩信拥兵自重吗?当然怕!但刘邦有赌徒性格,可以在重要关头孤注一掷,先把眼前最大的敌人消灭了再说,过后再收拾潜在的对手,显示出他通达权变的气度。

在信义问题上,鸿门宴是上天赐给项羽的机遇,可惜被他白白扔掉了,就因为一句“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王”,就觉得杀刘邦理屈,还怕人说自己小肚鸡肠,把自己的密探曹无伤都出卖了;好不容易抓住一堆人质,只签了个“楚河汗界”,就把筹码给交出去了,忘记了“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毫无保障力量”,刘邦可是刚转过脸就又打回来了;刘邦与项羽作战没一次胜利的,但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项羽却是“纵江东父老怜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人!”拔剑自刎,这就是说,项羽看重的是常胜将军的光环,刘邦要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胜利,正如马基雅维里所说,君王需要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信义。

在对自己周围人的态度上,刘邦毫无骨肉之情,逃命途中三次将自己的老父、发妻、一双儿女推下马车;面对生身老父即将被烹,竟恬不知耻地说“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分我一杯羹!”诡诈之至、狠心之至!项羽却截然相反,垓下被围时,首先想的是“虞兮虞兮奈若何!”乌江边想让自己心爱的乌骓马活命,士兵受伤时流泪难过,但这些都被韩信等人视为“妇人之仁”,除却人品的高下,项羽似乎并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不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活着”就是最大的实际。既不能随时而变,能屈能伸,就只能“为鬼雄”了。项羽只是一员战将,一个勇士,将帅难及帝王术,难怪毛泽东评价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属实,项羽确实是这样的人,虽然我也敬佩项羽,但他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番话不是萧何追韩信时说的,而是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与刘邦的第一次谈话时说的。你举嫌说的那些还不祥拦全。说完这番话后刘邦大喜,觉得从来没有人这样清楚地和他分析过当时的形势。自以为得信晚。

你去看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分析韩信的生平和为人吧。是视频,用听的应该更舒服些。你想了解的他都会讲到。

(韩信被杀之谨答胡谜)

(韩信身世之谜)

(韩信功过之谜)

(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对项羽的这个评价是属实的,因为他跟在项羽身边多年,所以对此人十分了解。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