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服 > 正文

阿拉伯帝国灭亡后的发展历史?

2023-03-15 21:57:3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阿拉伯帝国灭亡后的发展历史?

阿拉伯帝国灭亡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阿拉伯地区。

阿拉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没多久,便在8世纪后期走上了分崩离析的道路:先是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政权自立为王,后是波斯的旧官僚集团复兴波斯帝国,最后连埃及也自顾自搞出了个法蒂玛王朝,强盛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就此解体。阿拉伯帝国解体后,阿拉伯人再也没有兴起过,并从此被打上了“战斗力低下”的标签。20世纪数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屡战屡败的窘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上述推论。那么,为什么自阿拉伯帝国之后,阿拉伯人的战斗力就不行了呢?笔者认为,可以粗略的归结为自身、地缘、时代这三个因素。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661年 穆阿维亚 大马士革 倭马亚王朝

750年 阿布·阿拔斯 巴格达 阿拔斯王朝

8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 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

1258年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二、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有多强大?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他们前进,他们作战,他们征服,他们通过血与火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1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领土东西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

镇压了内部反对势力后,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随即发动空前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哈里发的军队同时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进攻。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巨大胜利的强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派出了阿拉伯历史被称作“安拉之剑”的哈立德・伊本・韦立德将军,率领阿拉伯人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哈里发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于638年请降归顺。

占领叙利亚后,4万阿拉伯铁骑乘胜挥师东进。637年,哈里发的军队占领了伊拉克,并向波斯腹地不断推进,最终于642年在卡迪亚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波斯军队,征服了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西征大军也捷报频传。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在科普特人的支持下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642年,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的主人,整个埃及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在他的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先后征服亚洲的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非洲的利比亚等地区。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奥斯曼征集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东方,阿拉伯人于664年占领阿富汗地区,然后分作两路,北路军侵入中亚,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尔遇到中国军队才停下脚步。南路军攻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大小邦国。在北方,阿拉伯帝国的兵锋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庭帝国的顽强抵抗,并且使用火攻大破阿拉伯海军,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哈里发征服拜占庭的企图终究未能实现。在西方,阿拉伯人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在非洲北部最后的驻军,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广袤土地。阿拉伯帝国使非洲的柏柏尔人归依了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组成军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西哥特王国。732年,哈里发的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被法兰克人击败。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大规模征服运动终于落下帷幕。

三、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巅峰对决,影响世界格局的怛罗斯之役

汉、唐可谓中国古代 历史 上国力最盛的两个朝代。

曾几何时,大汉朝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铿锵震耳,穿越千年,响彻寰宇。

盛唐承袭这一强劲气魄,更开创出“天可汗时代”。大唐之所以取得这么高的 历史 成就,故因有贤明的君主、高深的谋士、如云的战将,也是和它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分不开的。 自南北朝至隋、至唐初,突厥人扰边侵掠。

隋炀帝一度被其围困在雁门关,几成囊中之物,李世民也有突厥人兵逼渭桥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耻辱。 可是到贞观四年(630年),大唐军神李靖仅以三千之众,便打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再与另一位初唐名将李世匏:翔担痪俳回食沟紫稹

大唐帝国刀锋所向,进而开始经营西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突厥汗国先后被唐朝所灭,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灭国。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以来,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经过宗教侵略战争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成为续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主要力量。

吐蕃国率先出兵争夺西域影响地位,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四镇争夺战的序幕。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大发神威,一举击破吐蕃主力,使之元气大伤,久不能恢复,安西四镇的争夺战这才暂时告一个段落。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这一仗打出了十年和平,这也是西域在武周篡唐时期保持平静的原因。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加入了争夺西域的主导权,大唐当政的是有着远大志向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初期励精图治,颇有太宗皇帝之风。他并不满足于作为守成之主,大唐帝国重新兴起了大规模对外用兵。

这时,阿拉伯帝国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任命哈查只・伊本・优素福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而在哈查只・伊本・优素福的带领之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还许诺他手下两员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大唐的土地,就任命谁掌管,于是古太白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

阿拉伯帝国首先与吐蕃国结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然后才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唐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来犯之敌,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不死心的阿拉伯人继续与吐蕃人联合,猛攻唐安西四镇。但唐朝再次击败了阿拉伯和吐蕃的联军,使其仓皇逃窜。不过阿拉伯人并没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而偃旗息鼓,他们利用军事逼迫和宗教对西域的影响,迫逼和引诱大唐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反戈,继续向中亚进行军事扩张。

开元六年(718年),阿拉伯大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但在准备侵入大唐领土时,被突厥人包围,最后通过偿付赎金逃命。

开元十年(723 年),阿拉伯易将穆斯棱,再次兴兵攻打拔汉那。突骑施(西突厥别部)奉大唐诏迎击,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年),阿拉伯穆斯林再攻拔汉那,爆发渴水日之战。此战仍以阿拉伯兵败告终。而且原已叛附阿拉伯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 也从这一年(开元十二年,724年)开始,作为大唐代言人的突骑施深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频频交战,经年征战终使突骑施走向了衰败。

而中唐名将高仙芝的出现改变了大唐帝国在西域的 历史 地位。据载高仙芝是天生名将,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通晓韬略兵法。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高仙芝为高句丽人,但必须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是隋唐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有别于朝鲜半岛南端的高丽。现在的韩国人哭着喊着要认高仙芝为祖宗,纯属乱认祖宗行为。

吐蕃占领了原属唐朝的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唐朝三次出兵不捷。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翻越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帕米尔为塔吉克语中世界屋脊之意)高原,手到擒来,俘获小勃律王,大振唐军声威,招降了拂H、大食诸胡七十二国,后高仙芝被提拔为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远途奔袭的能力超乎想象,即使今人亦难望其项背。斯坦因曾指出:中国这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所翻越的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临近小勃律的A师(帕米尔诸小国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一同发兵击破A师国。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A师国,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

这两次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大唐在西域的地位也发展到了巅峰。这两次远征中,高仙芝先后采取了出其不意、乘胜追击、假途伐虢、断桥阻援的策略,拔其要点,速战速决,将唐军的伤亡降至最低。在谋略的运用上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使敌无机可乘,其山地行军艺术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被吐蕃和阿拉伯人誉为山地之王。

当此大唐帝国成为了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实际占有者和塔什干的宗主,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大唐帝国在中亚的总督。

不过,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内乱,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鉴于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的同时,高仙芝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俘获了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在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突袭突骑施,俘虏了突骑施的移拨可汗。

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权。 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

高仙芝得到情报后,于天宝十年天(公元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并且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

今天许多 历史 研究者和军事家在研究这一段 历史 时,大为困惑,即高仙芝的数万中国军队是如何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内面临高原缺氧、且几乎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而这样一支理应疲惫不堪的军团还能在达到目的地后与拥有地利人和、数量数倍于己的阿拉伯军队作战,绝对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 历史 》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一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一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

高仙芝抵达怛罗斯城下,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发起疯狂的进攻。 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战斗的前四天,大唐骑兵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到第五天,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最终放弃。

此役的具体唐军损失数字不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都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

关于阿拉伯军为何没有乘胜东进,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怛战阿军胜的过于艰难,慑于唐军强大的印象,不愿东进挑起更大的战争。也有观点认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并不稳定的内政而奉行的暂时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此后突厥人成为阿拉伯人的雇佣兵,并且逐渐灭亡阿拉伯帝国,形成波斯人执政,突厥人掌军,阿拉伯人念经的局面。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并为中国干涉控制的古国,陆续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势力范围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

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也是这个时期,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怛罗斯之败,而是安史之乱。是的,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帝国被迫放弃了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大唐可能依然会退出中亚。

西方学者勒内・格鲁塞说,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战乱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公元792年吐蕃人攻克了帝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最后一个据点,汉人的军队在清以前的近八百年里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它不仅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互惠合作,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更是再一次的体现了我中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泱泱大国风范!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