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古世纪 > 正文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两大商帮?

2023-02-10 17:27:05  来源:网络   热度:

自从人类学会“交换物品”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便逐渐形成,有贸易的地方,就会有商人。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从远古时代到封建时期,产生的经济都属于小农业经济,但是在这个历史过程当中,也不乏一些民族主义的小商品经济发展繁盛时期,尤其在明清两朝,经商者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很多大家氏族流传至今,也有很多商人留名史册。但是说到在封建时代影响中国经济最深的的两地商人,则归安徽与山西商人莫属,后人称他们为“徽商”与“晋商”,他们在中国商界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商业发展一直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但是,对于商人这个角色,在现代的中国,很多人往往还抱持着“无奸不商”的观念(其实无奸不商最开始写作“无奸不商”,是褒义商人的),不得不承认,每一个群体都会有一些害群之马的存在,商人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历史,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商人的存在,其实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谈起商人这个群体的鼻祖,就要追溯至春秋时期。春秋末年,有一位有名的政治学家与经济学家,叫做范蠡,自号陶朱公。其实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的就是他,范蠡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出身并不高贵,曾经也经历了母国不公的待遇与冷眼,但是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他不满楚国各种人员等级的限制,因此,离开母国,来到越国,衷心跟随越王勾践,最终,助力越王复国成功。

范蠡在帮助勾践成就一番伟业之后,并没有继续留在越国,即使勾践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并且给他了无限的荣光与富贵,可是,范蠡却选择了隐退政坛。或许是他对越王有些意见,不想再继续辅佐,又或许只是单纯的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当时选择隐退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能从仅存的史料当中窥探一二。范蠡在隐退之后,就开始了游山玩水的美好生活,他走遍了华夏大地,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钱袋越来越瘪,为了能继续过这样的生活,范蠡则开始了他的经商之路。此后,范蠡化名为鸱夷子皮,开始经商。

范蠡是根据节气民情来经营商业,每一次都能成功赚钱,一生三次赚到钱财,又三次散尽这些钱财。范蠡似乎就是古代财务自由的典范,一次赚够钱,就开始花,等花完了,还能再通过经商再赚到钱。而每一次,他还是会不停的花钱,走遍天下,直到钱财散尽。范蠡信仰道家理念,似乎他在政坛的激流勇退与在商界的大气使然,都与他的信仰有关,因为范蠡每一次的经商成功,钱财不断,也被后世奉为“财神爷”,我们现在过年接财神,其实接的就是范蠡,他就是中国商人的鼻祖。

中国的商业文化,由来已久,从商人鼻祖范蠡开始,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经商者,从普通的小摊小贩到垄断经营的大商会,涵盖了不同的阶级层面,在这之中,徽州商人与山西商人则是靠着自己打下了一片天下。他们没有皇亲贵胄的扶持,没有家传财富的继承,最后在商业上的成功,全都是因生活所迫开始的。这两大商帮的形成原因,其实也和当代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有些相似,人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为了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只能不顾一切地往前走。

晋商,主要就是指山西的商人,山西这个地方,历史上是尧帝的都城所在地,也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更是流经此地。因此,在上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山西都是很重要的战略要地与富庶之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山西的土地被过度开垦,最终使得山西曾经的一片沃土变成了荒土。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片沃土对于百姓来说何等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元朝末年,山西已经没有足够能养活人们的土地,人口大量过剩,为了生存,这些过剩人口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求他路。

与山西不同,徽商的所在地安徽徽州,自古以来没有辉煌过,可以说是穷乡僻壤之地。徽州被万山包围,没有车马路,仅仅只有一条水路能与外界相通。现在来讲,似乎是一处世外桃源,但是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可种植的土地少,人口多,如何糊口?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可见,徽州当时的窘态,人们生活的不易。

两个商帮都因生活所迫外出讨食,他们经商的项目也是种类繁杂,只要是能赚到钱,什么都卖,上至达官贵人需求的绸缎瓷器,下到百姓家每餐必用的葱蒜,无所不包。在元朝末年,他们就靠着经营这些物品,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朝代的更替是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不是每一个人能左右的,所谓时势造英雄,也说明了一个时代对于一个人或者一类人的影响。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似乎为晋商与徽商带来了时代赐予的机遇。

徽商与晋商最终形成两个大的商帮,其实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这也是因为明朝初建立之时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开中法。明朝灭掉元朝之后,与北边蒙古一族关系极为紧张,元朝余党退回自己的蒙古老家,与刚建立的大明朝隔空而立。他们不断的在草原奔走,打算联合更多的氏族部落携手再次进攻中原,因此,两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明朝北边的边防也遭受着极大的威胁,因此,朱元璋下令,修建长城,也就是有名的明长城,明长城包含了九个重要的军事要地,山西就占了三个——大同、太原、延绥,朝廷向边防的这九个区域一共派往了近八十万大军驻守。

但是这九个军事要地,都是当时的戍边区域,当地并没有耕种粮食,这八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就非常棘手。朝廷不得不将粮食分别运往这九个要地,但是想要把粮草安全无误的转运到边塞要地,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大部分粮草就全被消耗在路上了。

《大明会典》记载,明初九边每年需要粮食二百七十多万石,但是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一笔非常非常重的负担。

此时,山西行省谏言:

“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引。商人运粮毕,即以原给盐引数童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军备之用充矣。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法。”

中国古代,最赚钱的行当不是茶叶丝绸,不是瓷器玉石,而是一个小小的调味品——食盐,明清时期的盐官和盐商,是富可敌国的一个群体,而这个开中法,就是邀请山西当地的商人购粮运输,然后官府再报以盐引,有了盐引,就可以到产盐地领取食盐,进行售卖,当时来讲,这可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有实力的山西商人全都参与了进来。

这个开中法主要在山西大同实施,但是他们换取盐引,则要前往浙江和两淮,然而,这两个区域则是徽商的天下,显然开中法的实施,严重影响到徽商的利益。因此,后来就有出身两淮区域的官员建议,朝廷可直接售卖盐引,全国有实力的商人都可以参与,得来的银钱可以充进国库,再买粮运输至边关。这样一来,徽商占据了上风,他们也通过经营盐业,赚的盆满钵满。而此时的晋商,除了经营盐业,很多人也转行,开始做起了边关贸易。

进入清代之后,没有了开中法,没有了与蒙古的隔阂,晋商与徽商的经营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商界地位。晋商由盐业边贸转为主营票号,就是古代的银行,而徽商除了继续经营盐业以外,也有很多开始做典当生意、茶叶木材生意等等。两大商帮对于后代的教育都颇为重视,家族当中不乏入仕之人。或许也是因为官商相结,才得以让他们称霸封建帝国经济场,这也是封建时期的社会现实所造就的。

晋商与徽商,两个商帮群体,从元末离乡背井外出讨生活,到明清时期一跃发展成为撼动中国经济的霸主,他们走过的路无一不与时代相关联。在历史的车轮中,时代给予了他们一段特殊的命运。但是随着清政府的衰败,两大商帮也将思想紧锁,沾染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气息,最终输给了新崛起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最后,他们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渐渐消逝在历史洪流当中,唯有留给后人们无尽的想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