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诸侯 > 正文

苏辙 六国论 特殊句式整理

2023-12-09 02:56:2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苏辙 六国论 特殊句式整理

我讨厌这课...居然让我们背诵!很讨厌...呵呵。

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捷明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句)。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亡的原因。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④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因此这句最好还是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⑤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状语后置)

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

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战”的补语。

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顺了。

二、中的句式。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送书于廷

遂与秦王会渑池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送书于廷

遂与秦王会渑池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5天下所传宝也

6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

④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介宾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③状语后置:1、乃设九宾礼于廷(乃设廷礼于九宾)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表示作者怀才不遇

三、解释下这些古文句子什么意思 谢谢

1.先王制定礼仪,有跟本有条文,忠信,是礼仪的根本。义理,是礼仪的条文。没有根本就不能制定,没有条文就无法执行。礼仪,顺应天时、地利,合乎神灵、人心,使万物有高低顺序。

2.“孔子说:‘礼仪,就是道理。音乐,就是节奏。君子没有道理就不行动,没有节奏就不做事。’”

3《疏》说:“理,就是道理,说“礼仪”使各种事都合乎道理。”

4“勉励诸侯,聘请有名的读书人,尊敬贤能的人。”

5“所以贤明的君主供养谋士,不愿意接受恩惠的就用礼仪对待他。”

6“孔子说‘没有话说就不接触他,没有礼仪就不会见他,想要百姓都甘当子民不如让他们都互相尊敬。’”

说明:

2 本句中的“理”和第3句中的“理”一个意思,并且第3句也给出了解释“道理”。古人把“礼”和“乐”看得很高很重,它们都是指导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所以“讲究礼仪”就是讲究尊卑、先后、人伦等顺序,这是天生的道理,通过“礼仪”来体现。比如臣对君的“礼”,就是遵循“君尊臣卑”的道理。“乐”,也是指导古人行事的一个重要工具,好的音乐蕴含“中正”“和谐”在里面,这个“节”就是“和谐的节奏”,用来指导人们做事。比如“郑声”(郑国音乐)“淫”(淫糜),就没有“节”在里面,是圣人反对的。

5 原句是“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贤明的君主任用贤明的人,不愿意接受恩惠的,君主就用“礼”对待他,这对于圣人来说,被“礼待”比任何恩惠赏赐都高尚的多。蓄:蓄养,供养。划分句子停顿: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

6 辞:话语,这里指志同道合的话,投机的话。接:接触,接近。

见:会见,接见。前两句就是:话不投机就不和他接触,不讲究礼节就不和他会见。子:名词动用,做……的儿子(臣子)。毋:毋如,最好不过……。褒:动词,夸赞,表扬,也就是有“礼”。这一句就是:想让百姓都臣服(甘当子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互相“礼待”(赞扬对方)。

这是我的体会,不知对你有所帮助否。只要不误导你我就满意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