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封印 > 正文

《谈美》的读书感悟

2023-11-08 11:42: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谈美》的读书感悟

本书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e68a84e8a2ade79fa5e,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二、写小说要先学点什么么?

词汇 这是最基础的,想起了法国大文豪雨果,雨果每时每刻都带着一个本子,看到建筑会随意的描写下来,过段时间再看自己的描写,如果从描写的内容中,看看脑海里是否浮现出完整真实的画面。

写作是慢慢积累的。

如果你要开始写作,首先先是选定主题,其次创建人物和情节。

要注意,情节要突出人物,人物围绕情节。

比如 一个主角飞扬跋扈,大大咧咧

那么凸显他的情节就是不讲道理,或者无意中总是闯祸

构架上,现在网络小说的构架好像是固定的,上次看到起点的跳舞写给新人的文章,他的构架先是主题,然后人物性格设定,之后是情节构架,细节方面比如世界的地图,主线和分线等等。

而17K的血红则是随写随想,完全取决的读者的评论,这样的写法看着比较爽,读者读着也舒服,写的也快,但作者写的时候可能会不太顺心。

三、朱光潸到底是谁?

朱光潜和“朱光潸”谈心 e69da5e887aa

来源:

北京文摘

2018年06月14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期间,由于官费经常欠发,经济陷入窘境,他只得边读书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他以书信的形式,先后为开明书店出版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杂志写稿,后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出版。该书风靡一时。

这使朱光潜颇受鼓舞,他又用书信形式写出一部题为《谈美》的小册子。该书出版时,书店为使读者与先前风靡一时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所联系,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书出版之后,又一次广受欢迎。

在《谈美》出版后不久的1936年初,上海书摊上随之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也有一个副标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的副标题只少一个“第”字。封面设计也与朱光潜的书十分相似:书名的字形和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

当一位朋友将这本书寄给朱光潜后,朱光潜来了兴致,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朱光潸先生,首先请您原谅,我把您的书误认为是我早年的作品了……我不认识您,也不知道您的性别,但是您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动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您而给您写信,似乎有些唐突,但请您记得我是您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您姓朱名光潸,而又写《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了!”

接下来,朱光潜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的情形略作了一些回溯,说自己当时还很“稚气和愚拙”,但正是因为坦坦白白的心迹流露,才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说这些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做人应该“坦坦白白”“老老实实”。

信写完后,朱光潜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落款:“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这封信最后当然无法寄给那位“朱光潸”先生,只好送往《申报》上发表了。

(据《人民政协报》 夏明亮/文)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