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封印 > 正文

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给青年的第十二封信》

2023-11-04 02:44:18  来源:网络   热度: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者团悔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轻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个系列,将跟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这封信是作者在研究黑格尔关于讨论悲剧的文章时的些许体会。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像希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捏》中的人物,有国王的职责和做父亲的职责相冲突,有做国民和做妹妹职责的冲突等等。

细想一下,不只是文学或戏剧舞台,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不同的是,人生的悲剧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

“多歧路,今安在”李白的这句诗道出了人生选择的多种可能。实际上,在选择面前。只能有一条路可走,有取就有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人生的悲剧,很多时候就在于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整天嫌恶考试,又天天在那里预备考试的学子。一个是爱情遭到家庭反对,犹豫叫苦的同学。吐槽写公文不合胃口又风雨无阻去迎卯的小职员。

既然丢不开考试,就不要无谓地嫌恶。既然家庭爱情不能两全,就趁早了断。

这种情形就是摆脱不开,也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事业也不能成就,生命就这样模模糊糊的过去。

所以,当务之急必须要“摆脱得开”。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提得起”,“放得下。” 既然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把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联想到或猜有些人成功,恰恰是心思单纯,心无旁骛地坚持做一件事。相比那些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他们能够放下消极羁绊,积极去做自认为正确的事。

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人物事例,屈原、文天祥,为保持人格而从容就死,就是能摆脱开一般人摆脱不开的生活欲,也很可以廉顽立懦。古希腊第欧根尼提倡克欲哲学,除一个饮水的杯子和一个盘着的桶子以外。别无长物,一日见童子用手捧水喝,便把饮水的杯子也掷碎。卓文君逃开富家的安适,去陪司马相如当垆卖酒,也是能为恋爱摆脱一切的。英国小说家司各特早年致力于诗后拜读拜伦著作,知道自己在事方面不能有大成就,便丢开音律去做他的小说。

看看以上果敢决绝的取舍人物,他们轻装上阵,简单纯粹,同样获得了世人尊重。很多首正人很羡慕他们,轮到自己,仍然会优柔寡断,彷徨不已。殊不知“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日子就在这样的踌躇中流逝了。特别是有些资质很好的人才,因为不懂取舍,贪大求多,浅尝辄止,一生建树甚微。

作者的老师曾告诫作者“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故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

想想我们很多人都是一样的,说了很多废话,看了很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有多尝试,却很少成功。还有一些人天天做着明知道无聊的工作,说这明知道无聊的话,和明知道是无聊的朋友还假意周旋。这很多的“拜脱不开”,便构成了一幕幕生活的悲剧。

作者在近一百年前的观点和现如今提倡的“断舍离”“极简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活需要精简,人生目标亦然。人生苦短,少一点无谓的纠结,多一点果断和从容,哪怕选择错了,也无怨无悔。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