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桃花源记 > 正文

读《桃花源记》,请结合文中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2023-10-09 23:15:34  来源:网络   热度:

1、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这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露出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同时国泰民安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他清游的目标,但以世外桃源这一理想表现出来,表明了作者答歼销的壮志未酬

2、一般人多看重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和“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是对此最好的评价。而辛弃疾却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改搜怒目。大概后世中“猛士型”的文人多注意其刚烈的一面,类似者还有顾炎武和鲁迅。文学作品本因见仁见智之不同而更具价值,见解不必强求统一。钱钟书《谈艺录》有一节论此犹畅,可供参考。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此粗枣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森拆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凳散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公元220) 美 乐 奇

魏(220~265) 桃林 土地 生活幸福 发现奇

晋(265~420) 田池 阡陌 民风淳朴 隔绝久 寻找迷

(对和平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这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作者所向往的一激并种理想社会,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露出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同时国泰民安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他的目标明慧迹碧蠢,但以世外桃源这一理想表现出来,表明了作者的壮志未酬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可以看出他是个不慕荣利,清闲自在的独具特点的诗人

一般人多看重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和“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是对此最好的评价。而辛弃疾却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龚自珍早耐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所谓菩萨低眉尺睁辩,金刚怒目。大概后世中“猛士型”的文人多注意其刚烈的一面,类似者还有顾炎武和鲁迅。文学作品本因见仁见智之不同而更具价值,见解不必强求统一。钱钟书《谈艺录》有一节论此犹畅,可供参考。陵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