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魔 > 正文

教廷是什么意思?

2023-03-17 07:08:46  来源:网络   热度:

教廷可以指:

1. 梵蒂冈(梵蒂冈城国):天主教教廷驻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拉特兰条约》签署后继承原教宗国的主权成立。

2. 天主教教廷,又称圣座(The Holy See,拉丁文SANCTA SEDES;其行政组织称为Roman Curia,拉丁文ROMANA CURIA),为教宗及其幕僚的神职人员们在向全球各地的天主教会发出谕令时所使用的正式名称。

3.教宗国:西元8世纪中叶至1929年《拉特兰条约》签署为止,意大利半岛中部曾存在的一个由教宗直接统治的世俗国家。

如果不加说明,一般就是指2,即圣座(天主教教廷)。

圣座(英语:The Holy See),又称天主教教廷,是罗马主教的管辖教区,一般因教宗而得名,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中央政府。除拥有世俗外交关系外,它也兼具向全世界天主教会发出谕令的职能。此外,圣座也是国际法承认的主权实体。

圣座不应与梵蒂冈城国混淆,后者是自1929年才成立的,圣座则早在基督教历史早期即存在。官方大使的任命亦出自圣座的名义,而非梵蒂冈。罗马教宗的一切国际活动亦以圣座为名。

“教廷”的译名,顾名思义,就是“罗马天主教”的“朝廷”(中央政府)。

罗马天主教会是基督教的最大分支。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化和壮大,有赖于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274-337 A.D.)原为太阳神纥留斯(Helios)的信徒,其母海伦(Helena)为一虔诚基督徒。戴克理先皇帝退休后,罗马陷入了混乱的内战之中。根据优西比乌教会史的记载,君士坦丁在与马克森狄大战前的中午(312 A.D.),看见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上面写著:「在这记号Y得胜」。第二天,君士坦丁以十字架作为军队的标帜,在穆勒威桥(mulvian)大败马克森狄,成为罗马帝国西面霸主。次年,他颁布米兰诏书(Edict of Milan),给予基督徒更大的信仰自由,并发还在逼迫时期强迫充公的财产,停止其统治境内对基督徒的限制与逼迫。324年,君士坦丁一统天下,便公开支持基督教,并在次年发出通谕,劝告臣民信奉基督教。直至今日,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仍对君士坦丁悔改的动机常有争辩。一方认为君士坦丁之所以拥护基督教,是为了其政治上的目的。另一方则相信,君士坦丁在其母海伦,以及穆勒威桥一役的影响下,有其信仰上的转变与归信。

因著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不单成为合法的宗教,更在狄奥多西皇帝年间,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与神职人员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因此,吸引了许多士兵与公民集体加入教会。这些新加入的会众良莠不齐,使得教会渐趋世俗化,成了启示录Y与世联婚的别迦摩召会。因著信徒数目的增加,教会开始寻求大型的、公开的聚会场所。初世纪的基督徒尽量避免采用殿宇或神庙(temple)式建筑物作为聚会场地,因此,君士坦丁将罗马人平日用作商业或其他集会的活动大厅,以及原法庭所在的官方建筑(Basilica),改建成为基督徒聚会、祭礼与洗礼的大教堂。

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政府对教会就有一些政治上的期望,这些期望尤显於统合人民向心力上。在君士坦丁的时代,修道主义、多纳徒主义、与亚流主义等神学上的争议,成了影响教会、甚至社会合一的难处。因此,君王成了解决这些争议之大公会议的召集人,如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以及其后关於亚流争论的会议等。此外,主教也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并成了罗马人民精神与生活的实质领袖。

此一时期除了国家教会兴起,初步神学发展之外,罗马教会的组织架构与教皇制度也渐趋成形。尼西亚会议中,罗马、亚历山太、安提阿的主教被指定为跨区的「省主教」。罗马教会及其主教向来「名闻天下」,除了罗马教会自称是使徒彼得亲自设立,并承继其主教职分之外,因著其地理与政治上的优越,加上多次抵挡诺斯底、亚流、孟他努等异端经验,使罗马在早期教会中,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罗马主教亦自认优其他主教。451年的第四次迦克敦会议,进一步的巩固了罗马主教优越的权威地位。

395年,罗马帝国东、西分裂以后,东罗马帝国奉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正宗,并演变成日后的东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罗马的教廷,则成为了分裂后西罗马帝国的正宗,是为“罗马天主教会”这名称的源由。公元476年,以罗马为国都的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基督教会却屹立。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灭为止的将近一千年间,教会历史迈进中世纪时代。许多蛮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且尊敬罗马主教。当罗马皇帝不能保全罗马时,罗马主教却救了它,以致教会地位因主教的成功而得以坚固。

蛮族分布范围广大,几经迁徙,分别定居情形如下。从俄罗斯来的东哥德人(Ostrogoth)侵入义大利省,并与当地百姓同住;西哥德人 (Visigoth)占据高卢(Gaul)南部及西班牙北部。布根地人(Burgundians)住在高卢东边;汪达尔人(Vandals)住在西班牙南部及非洲北部。他们都先已接受亚留派(Arian)的基督教信仰,及相信天父的神性大於耶稣的异端。还有一些异教徒,如法兰克人(Franks)住在高卢北部、比利时与荷兰南部;弗立斯兰人(Frisians)住在荷兰西北;撒克逊人(Saxons)在荷兰东部,央格鲁撒克逊人(Anglo- Saxons)则征服不列颠(Britain)。此外,住在罗马帝国版图以外的族群,如塞尔特人(Celts)住在爱尔兰;斯干地那维亚人(Scan-

dinavians)分布在今天的丹麦、挪威和瑞典;许多日尔曼族住在莱茵河东,更东边至苏俄一带也有一些部族。

他们所住地区大都未经开发,没有道路。进入中世纪时期,教会面对这样一个有数百万人的蛮族异教世界,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要把福音介绍给他们,一方面要教育他们。藉著修道士以坚忍、勤奋而持久的精神,不断地抄写经卷,保存古文明,且维持在尚无印刷术以前的书本供应。还有一些修道士被派赴各地传福音,如不列颠修道士圣帕提克(St.Patrick)成为「爱尔兰的使徒」;爱尔兰修道士科伦巴(Columba)为「苏格兰的使徒」;英格兰人波尼法修 (Boniface)前往北欧宣教,被誉为「日尔曼人的使徒」;卫利勃罗(Willibrord)称为「弗立斯兰的使徒」等等。到公元1000年左右,这些新兴的国家都成为基督教国家。

许多环境的兴起,有利於教宗权势的发展。在全罗马帝国中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和罗马相比。它是凯撒的城,是上古时代世界的支配者,而罗马城所代表的各项优越特权都落在罗马教会的主教身上。一些历史事件更加强教宗制的发展,如前述的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罗马主教派出许多宣教士前往北欧工作,并建立教会;回教势力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以后,为罗马主教长除去发展在先的安提阿、耶路撒冷及亚历山大三个主教,竞争对手仅存君士坦丁堡主教长。

逐渐地,若有一些争论难做决定时,其他主教便习惯地向罗马主教请诉。过了不久,罗马主教便要求统管全国所有教会的主教。他们声称历史已证明罗马是上诉的最高法庭,连圣经也支持他们的说法。因为罗马教会是使徒彼得亲自设立,而基督曾对彼得说:「你j养我的小羊,牧养我的羊。」天国钥匙的权柄也交给彼得,因此彼得以使徒中居首位者,是教会的第一任主教,而罗马主教是继承彼得地位的人。这些观念成为教皇制的基础,因此罗马公教称教宗宝座为「圣彼得座位」。

中古时代,又有助长教宗权威的伪造文件。如约在第八世纪中期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Donation ofConstantine),以及〈伊西多尔文献〉(Pseudo-IsidorianDecretals)等。前者内容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於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时,赐特权给罗马主教管制西方世界,并命令全体基督教士服从罗马主教。虽然文件粗糙,但却颇具功用,直到十五世纪才被揭发。后者更在大显教宗的权威,降低大主教和总主教的声望,第九世纪以后的教宗无不正式引用,以凌驾属世权势之上,包括加冕自查理曼及其后继承者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等,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证实为伪造文件。

教廷可以指:

* 梵蒂冈(梵蒂冈城国):天主教教廷驻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拉特兰条约》签署后继承原教宗国的主权成立。

* 天主教教廷,又称圣座(The Holy See,拉丁文SANCTA SEDES;其行政组织称为Roman Curia,拉丁文ROMANA CURIA),为教宗及其幕僚的神职人员们在向全球各地的天主教会发出谕令时所使用的正式名称。

* 教宗国:西元8世纪中叶至1929年《拉特朗条约》签署为止,意大利半岛中部曾存在的一个由教宗直接统治的世俗国家。

不就是指梵蒂冈么?一般特指罗马教廷,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代被尊为国教后开始存在.在中世纪时,宗教的权利一度大过世俗的政治权利,直到近代,意大利还存在一个教皇国,不过现在已经缩小成为今天的梵蒂冈了,虽然领土面积只保留了一小块地方,但仍然保持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所以可以说天教会有着很大的世俗权利,所以翻译的时候为了突出这种世俗权利的特点,就译成教廷比较全面一些.以上是个人理解,不负责准确性:-)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