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诸侯 >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九次农民大起义的年代地点?

2023-02-04 06:49:14  来源:网络   热度:

中国历史上的九次农民大起义的年代地点?

一、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

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并建立了“张楚政权”。

此次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并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莽

是王莽篡汉时期,由樊崇、王匡、王凤组织饥民发起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等西汉皇室遗族的起义军会合,成功的推翻了新莽王朝,并建立了“更始政权”,为东汉开国奠定了基础。

绿林赤眉起义虽说是农民起义,但是接受西汉皇族阶级的招安,并且在刘秀为的镇压下,坚持斗争到底,最终消亡,成为了东汉改朝换代的工具。

三、黄巾农民起义——东汉

是东汉末年由张角兄弟领导,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最终导致起义的发生。

此次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地方政府拥兵自重,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促使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四、瓦岗寨农民起义——隋朝

是隋朝末年,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寨农民大起义。随瓦岗军战果的不断的扩大,翟让、李密逐渐出现了分裂,最终被王世充打败。李密率残部投李渊,轰轰烈烈的瓦岗寨农民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瓦岗农民起义,使得腐朽的大隋王朝覆灭,作为隋朝末年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在其败亡后,多数著名将领,却成为了大唐王朝立国的重大助力。

五、黄巢农民起义——唐朝

是唐朝末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唐朝末年起义中,历时最长,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并建立“大齐政权”,黄巢成功在长安登基称帝。

此次起义波及近半个大唐江山,间接敲响了唐王朝的丧钟。朱温篡唐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六、方腊农民起义——北宋

是北宋末年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七、李自成农民起义——明朝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岩和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灭亡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但是在对待明朝旧臣与招降吴三桂时做法不当,导致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起义军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

八、张献忠农民起义——明朝

明朝末年,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

攻取四川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

九、金田农民起义——清朝

清朝末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起义军迅速壮大,并分封诸王,两三年时间就成功占领了南京,建都南京。

此次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建国长达14年之久,建立了完整的政权体系。疆域覆盖到18个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后来,曾国藩、李鸿章等借助欧美外国力量将镇压起义,最终灭亡。

《三国演义》著作者罗贯中为何偏重写蜀汉呢?

罗贯中《三国演义》

欢迎阅读本期《今古纵横》,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罗贯中老先生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偏重写蜀汉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知道,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三分实的是三国的故事主线,这个也假不了;虚的是具体的故事细节,这就是罗老先生的功劳了,众多三国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实际都是他编的。但是,大家发觉没有,演义中除了前期必要的铺垫,罗老先生在书中对蜀汉、刘备及至诸葛亮特别的浓墨重彩,而对曹魏和孙吴却描写的相对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陈寿《三国志》

相对于离三国实际年代较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写的三国这段历史其实一直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毕竟陈寿所处年代的西晋承继于魏。而且《三国志》是官方核准编撰的史书,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但有趣的是,当时陈寿主导编撰《三国志》时,由于魏国和吴国本身就有史官记载的资料,陈寿可以拿来即用,但恰巧蜀汉没有史官一职,或者说没有官方的历史文献,因此在《三国志》中对蜀汉的描述反而最简略的。

反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塑造蜀汉人物。他们生动形象,并且极具有英雄色彩。例如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智多近妖、关、张、赵个个是忠贞神勇等等。哪怕最后刘备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将士们一个个无力回天,最后都在安乐王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里烟消云散。

罗贯中雕像

文人的笔往往书写文人的情,一个伟大的著作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蕴藏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罗老先生之所以偏重蜀汉,就像吴老先生所著的《西游记》一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图的。虽然由于罗贯中在历史上的具体事迹等记载的很少,不能得出一个定论。但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角度来推测他的用意。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从其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来看,其父辈是元朝中期迁徙到南方的。而罗贯中自己据说在元末诸侯争霸中还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并有说是施耐庵的徒弟。他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曾劝过张缓称王,但没有被采纳,因此而对其失去信心离开了。之后因为仕途失意,罗贯中开始纵情山水,结交了一批当时的说书人、杂剧作家等为好友,并学到了许多评书、杂剧的演绎方式和故事题材。等回到杭州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罗贯中已经将近五十了。他历经沧桑,对人生和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决定写三国,罗贯中就不会单纯的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了,他会去反思,会去思考,最终决定了用三国故事来表明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表述。

《三国演义》主人公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由此,我们分析出,罗老先生在辞去张士诚幕僚之后,和在开始写《三国演义》之间的经历,最终让他写出了这本旷世名著。这里就要说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现在有很多人说,由于蒙元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蔑视,在蒙元期间并没有什么历朝都有的“文字狱”案或者大宗的文化灭绝景象发生。其实不然,蒙元统治者可能不关心汉文化甚至诸多皇帝都不会说汉语,但是众多官僚还是汉族的。他们这批人对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的研究也都透彻,有关北方游牧民族诗词都是被禁的,例如陆游的诗、岳飞的词等。因此众多当时的文人们大多不敢随意作诗词,就是怕遭遇“文字狱”。

但是,蒙元的按民族等级分化的制度,也恰巧让蒙元统治者及官僚完全和最底层民众之间出现了文化真空。底下的劳动人民在说什么、玩什么他们根本听不见、看不到。由此,人们平时听的评书,看的杂剧就踊跃而生了,而这些故事的主题就类似于“三国”、“唐僧取经”、“水浒”等,并且都有一种反抗和蔑视蒙元统治者的思想体现在故事中。而三国故事也正是从南宋开始,慢慢的发展为以蜀汉为正统的,因为南宋和蜀汉一样,都是偏安一隅的汉民族王朝。而流传到元朝末期更是将刘关张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故事宣扬到了极致。

诸葛亮影视剧形象

而也正是罗贯中接触的这大批民间说书人和杂剧家们,对他后来的创作赋予了资源和灵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成书年代差不多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是百多年后成书的《西游记》,其中的很多具体故事其实都是元朝这些评书人和杂剧家门都已经充分演绎过的,几位署名的作者都是集大成者。罗老先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集合了众多三国故事而著成了《三国演义》,因此书中“扬蜀而抑魏”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罗老先生把主角定位于一群历史政治角逐的失败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也是对自身仕途无望、人生坎坷的情感宣扬。他从历史的失意者的角度来说明,自己将会和蜀汉的先辈们一样为了梦想而奋斗,和他们一样热血沸腾并名扬千载。

刘备影视剧形象

历史之所以会不断发展,是因为每个时代有竞争,有冲突,之后才有改变、有进步。而名著之所以产生,也是有人心怀梦想,有追求。罗贯中用不一样的心思来写三国,他用蜀汉的悲剧表达了人们都是为梦想而在奋斗,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是即使失败了也是英雄。

感谢您的阅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