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诸侯 > 正文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读后感?

2023-03-01 05:09:0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读后感?

世纪卷14,12诸侯年表第二读后感。读后感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司马迁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 矣!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 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 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 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 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 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

二、为什么十二诸侯年表说周孝王是懿王弟

因为记载错误,周孝王是周懿王姬氐氖甯浮

周孝王姬辟方(960~前896),姬姓,名辟方,周穆王姬满之子,周共王姬扈之弟,周懿王姬氐氖甯福髦艿诎宋痪鳎谖皇奔淝910年―前896年。

周懿王死后,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姬燮懦弱无能,姬辟方乘机夺取王位,是为周孝王。

前896年,周孝王去世,谥号孝王(《F盘》铭文作考王)。周孝王死后,诸侯拥立故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周孝王是周懿王的叔父。

周孝王姬辟方(960~前896),姬姓,名辟方,周穆王姬满之子,周共王姬扈之弟,西周第八位君主,在位时间前910年―前896年。

而周懿王姬兀ㄔ记937~前892年),姬姓,名兀jiān),周共王姬扈(yī hù)之子,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八年(前903),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厝ナ溃苘餐醯奶蛹й莆茨芗涛唬怯善涫遄婕П俜郊涛唬俏苄⑼酢

三、春秋时期诸侯军队能随意穿越别国境内,这是为什么?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领土之间是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并且原则上各诸侯国之间的人员、尤其是军队,是不能随便越界的。但必须明白的是,古代的国防和边境,与现代的国防和边境,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现代的国防和边境,是基于“主权”这个概念的,而古代是没有“主权”这个概念的,各诸侯国的领地,本质上是诸侯的私产。所以,你不能把古代诸侯国,当成是现代的国家来理解,而应该理解为一个大地主的庄园,这个大庄园是地主的私产。2、各诸侯国由于实力不同,边防措施也不相同。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维持一定数量的常备部队,尤其是与邻国没有同盟关系的时候,通常是会按周期派遣部队去边境要地轮防驻守的。比如齐国这样实力强大的诸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之死,就是因为当初派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一年,约定第二年瓜熟时让他们回来,结果爽约,令二人心生怨恨。于是,齐襄公的兄弟公子无知趁机勾结连称和管至父叛乱,杀死了齐襄公自立。又比如楚国和吴国,由于两国边民经常互相越境抢夺仇杀,因此两国也是在边境上长期有驻军的。特别是由于计夺夏姬结怨公子反、谏留申吕之田结怨公子重而逃亡晋国的申公巫臣,向晋国献计军事援助吴国,让吴国频繁侵扰楚国边境,迫使楚国长期大量驻军在边境,以耗费楚国的国力的计策后,楚国自共王、康王、愍王、灵王、平王五代国君数十年间,都不得不两线作战,一边与晋国争霸,一边应付吴国的频繁侵扰,而导致国力迅速衰落,最后终于被伍子胥、孙武等人率领的吴国军队攻破都城。但绝大多数弱小的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去组建常备部队,尤其是长期维持边境驻军,而只能够采取战时动员制,依托城池采取守势。弱国遇到外国军队入侵的时候,都是只能够采取入城固守,拖延时间去动员组织部队,并请求援兵来救的。

 

1、其实玩过《帝国时代》的朋友,都很好理解为什么早期国家是一个点或者多个点的形态。农民被派遣去伐木,离城镇中心之间都是很大空地。而你限于当时的人、财、物,早期根本没有能力建设城墙,来把经济区域和城镇中心围起来,所以往往是对城镇中心和经济区域分别保护。你实际占领的区域实际上就是你的国家;而在你多个据点中间的空地,只要你没有足够兵力驻守,敌人是可以随便进出的,当然也不能算入你的国境。

2、回到西周时期,西周的分封其实就是“蛮夷”之中插入若干“华夏”势力,那么在当时国家一定都是比较狭小的。《孟子・告子下》说“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齐国在分封时还与莱夷争夺都城营丘、鲁国分封后也与徐戎多次血战。尽管金文有土地纠纷的记载,但这只是发生在近王都的土田。

3、春秋时期随着辟土服远的军事活动,很多国家从一个点(国都)变化为多个点(国都+县邑/采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随意穿越的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秦国三帅伐郑、楚庄王成周问鼎,完全没经历攻城掠地就轻松抵达对方国都。甚至很多所谓的边塞也形同虚设,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的《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就列举了很多案例。这些都证明领土国家还没有形成,就算到春秋末年,宋郑之间仍然有弥作、顷丘、玉畅、弧⒏辍㈣等六块空地。

4、认为西周诸侯、大夫分封有明确界限,明显是受到《周礼》的影响。战、汉儒生把西周看作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后世出现各种真真假假的制度和设想,自然全部算在总设计师周公身上,这是一种托古改制的理念。既然在他们心里西周是领土制国家,既然天子―诸侯―大夫井然有序,那么剩下的就是切蛋糕一样划分界限了。实际上如上所述,西周是国野国家;诸侯分封大夫也只可能发生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而一国一城的西周诸侯是没必要分封的。

5、在《左传》中,根本没有提伍子胥过昭关,而且伍子胥也是先到宋郑再到吴国。到《吕氏春秋》才有了过昭关的说法,之后被《史记》所沿袭。再往后面的野史《吴越春秋》,又虚构了伍子胥碰见渔父和击濑女的故事;到了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才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说法。可见伍子胥过昭关,是个经过历代层累的传说故事,不能以此作为证明楚国边防森严的证据。

6、另一个广为人知的齐、燕移动边界的故事,又是个标准的寓言故事。我在之前的回答也有提到过 林屋公子:春秋时燕国在干嘛?为何没有任何存在感?战国又是怎么跟齐国结下怨的? 在《左传》中,齐桓公救助的燕国实际上是南燕,也没有提到两国存在边界。战国时期南燕早已灭亡,戎狄也已经被压制在北方,所以这个故事才被移植到北燕身上,由此诞生了老马识途等一系列传说。而北燕和齐国的交界,也正是战国才形成的。

先秦时代的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领土”(territory)和“主权”(sovereignty)的概念。“领土”和“主权”真正在国际关系史上具备我们今天的含义最早是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在此之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没有所谓“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认识,也没有明确的“领土”,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疆域”。“疆域”表示的是一个政权大体上能够控制的势力范围,没有明确的国界线,更没有当代的边界意识。“疆域”没有排他性,相互之间甚至有重叠部分(例如古代东北亚地区两属于中国和日本的琉球王国),更没有清晰的边界。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21)列国之间人员往来才如此频繁,孔子甚至可以做到“周游列国”,其他先秦诸子也经常往来于各国之间;而按照当代国际法的规定,没有签证护照擅自离开国境就算偷渡。因为那个年代没有“领土”概念,所以不能用今天国际关系学的思维去套。

因为大家头顶上有个周天子,虽然大家都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但名义上大家都是周天子的下属,借路是可以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