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秋外传 > 正文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什么,又称什么,

2023-01-08 12:50:4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什么,又称什么,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①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②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骊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③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由于原始史料的来源不同,《国语》本身的文风不很统一,诚如崔述所说:“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

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其原序中提及东汉以来各家注本均已散佚),有天圣明道本(宋明道二年取天圣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国语补音》本,庠字公序,故称)。其后有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董增龄《国语正义》及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

二、《国语》又称什么?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o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21卷o分《周语》p《鲁语》p《齐语》p《晋语》p《郑语》p《楚语》p《吴语》p《越语》八个部分o《晋语》最多。全书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o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o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三、外传(ZHUAN)是什么意思?

外传,现代定义是原作品的衍生作品的一种。

外传作品通常会是「故事中的故事」或「故事外的故事」以及其他观点等三种类型。

属于以本故事作发挥的额外补充。

外传作品通常会是以小说、动画,漫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广播剧、游戏等故事作品创作形式呈现。

外传有可能是本传的续集或独立作品。

在日本漫画中,外传的创作体裁称作番外篇。

外传有可能是本传的续集或独立作品。在日本漫画中,外传的创作体裁称作番外篇。另外,前传也可以算是外传的一种。如果不是同一位作者创作的话,则被称之为“同人”。

①对“内传”而言。附经作传,广引事例而不完全以解释经义为主的书。如《韩诗外传》。又《国语》也有《春秋外传》之称。韦昭《国语解叙》:“其(指《国语》)文不主于经,故号为外传。”又,各书称内外传,体例不一。如《吴越春秋》以吴为内传,越为外传;《越绝书》以作者所不一,出于传说者为外传。

②传记文的一种。人物为正史所不载,或正史已有记载而别为作传,记其遗闻逸事者,称“外传”。如《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等。

呵呵,百度百科一查便是。

四、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语》、《 战国策》、《三国志》。

1、《国语》

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共七万余字,它记载了八个国家的史事,时间上起西周的周穆王,下迄战国初期的鲁悼公(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共五百多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3、《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扩展资料:

《国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它往往通过一些人物的言论来反映历史事

《国语》: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别体

国别体史书有:

《国语》、《 战国策》、《三国志》。

1、《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

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2、《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

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

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3、《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

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扩展资料:

《国语》: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国语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别体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1、《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2、《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3、《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扩展资料

国别体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国语》、《春秋》、《战国策》。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扩展资料

《国语》: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学名著。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34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国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2、《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3、《三国志》:《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本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扩展资料: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史书中的国别体、纪传体和编年体三种编撰方式,构成了我国历史资料主要骨架,都是中华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