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桃花源记 > 正文

桃花源记的续写..300字

2023-04-18 03:39:5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桃花源记的续写..300字

晋孝武帝统治之时,一个捕鱼人因迷失方向,而错投桃花林。说来真是“事有凑巧,物有偶然”,这一错投,却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渔人漫步在桃花园,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一颗颗桃花树似迎宾一般站得整整齐齐,那盛开的桃花喜笑颜开。微风一吹,仿佛在与桃花细语。一瓣瓣桃花从树上落下,漫天飞舞,整个世界似乎突然都变成了红色,让人陶醉……

一声尖叫打断了他的美好憧憬。他定睛一看,一个小孩满脸恐惧,眼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小孩的母亲闻声而来,一把把孩子抱到怀里,不停地安慰,好不容易才把小孩的眼泪抵御在了最后防线。她抬头一看,突然看见了打鱼人,也大吃一惊,吓得一下坐在了地上。打鱼人不知所措,全身上下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番:我是小偷还是强盗?他们竟如此害怕,真是莫名其妙!然后又用无助的目光看着这队母女,好久好久,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母亲终于大胆地问道:“你……你……从哪里……哪里来的?”“我就是沿着那个洞口而来啊。”渔人用手指指着远方的一个洞口说道。转眼一看,却只见疑惑的目光和一头雾水的神情。打鱼人不得不重头到尾,一点一滴地将事情叙述了一遍。说得口干舌燥,这个妇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并杀鸡拿酒给他吃喝。这时,所有人都听说这个消息了,于是都赶了过来,渔人乘此时机,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如此美丽?”一个长者答道:“我们的老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便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就隐居在里面,再也不出去了。也不知现在秦朝怎么样了?”渔人楞了楞:“秦朝早已灭绝了,现已是东晋时期了。”百闻不如一见,若不是亲眼所见,有何人相信这世上竟有人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魏晋了。于是渔人将自己所知道的事全部告诉了那些桃园人,他们叹了叹气,或许是为世间的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而感到伤感痛惜吧。说完大家都摆出了酒食,盛情地款待渔人。渔人停留了几天,便准备离去。大家对他说道:“你可千万不能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别人啊!”渔人点点头答应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一个人间仙境。那里的人在桃花的陶冶下淳朴热情,永远和谐快乐地生活着。

二、续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我初中时读过,没什么印象。初中时读过的大都没什么印象,鲁迅也没什么印象。鲁迅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篇后来我颇喜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我喜欢鲁迅的深沉冷硬,以及这读来顿感深沉幽远的汉语之美。但那时对此也没什么印象,估计会觉得它阴郁,似乎那个时代的作家都下笔阴郁。
同样,《桃花源记》再次读到并且喜欢也是在多年之后,工作之后。它收录在一本叫作《魏晋南北朝散文》的书里,其中还有庚信的《枯树赋》、鲍照的《芜城赋》(读到了鲍照的《拟行路难》,我才知道君不见什么什么这一句式并非李白首创),等等,都写得好,但我认为《桃花源记》更好,更合我胃口,当时不无惊艳之感,这与初中时倒背如流过应也不无关系。《桃花源记》,我是当作小说读的(读而不是看),它就是小说。它的和谐规整,已臻完美。如果说“晋太元中”是头,是掷石子入水,“南阳刘子骥………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必不可少的足,是余波,而“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是这个小说的眼睛,是反映了天空景象的荡漾开来的波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耐人寻味。《枯树赋》中有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可以说是“惊人之语”。惊人之语固然惊人,毕竟只是人对事物的观念,是诠释,是加诸于其上。而“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则已是事物本身了,它体现了人的注视,人注视着这流转的人世——这人世中的人、事和物,人使这一切显现为“典范”(所谓形式),而这便是我所追求的写作直接的、具体而微的目标。当时我大概就是这么想的,现在则是更清楚了。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魔幻的,也是人间的。

三、陶渊明《桃花源记》续写

《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炼,质朴而自然。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划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指出,《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桃花源桃花仍然羞答答地含苞未放。沿桃花山上桃花夹岸的小溪向上,大约一华里左右的路程,就到了陶渊明笔下渔人所见的“山有小口”处,摸索着走出“仿佛约有光”的山洞,眼前是一栋灰墙青的颇具秦代建筑风格的农舍。

见我们四处张望,一位脸蛋红扑扑的妇女热情相邀:“喝点擂茶吧?”坐下来一聊,知道这秦人村的第一户人家,住的是秦伯军老人家和他的子孙们。他的两个儿媳妇就在家里开着擂茶馆,儿子在村里上班,维护着村里的旅游环境与秩序。

他的大儿媳妇王九枝说,“村里家家都这样,男人上班,女人卖擂茶。”导游小姐说,擂茶是桃源人的最爱,能不能做好擂茶,做好配茶的各色点心,是人们评价那家媳妇贤惠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

根据王九枝和导游戴小姐的介绍,是旅游让秦人村富起来的。原来耕种生活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了让游人们感受陶渊明描述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小山村生活景象,旅游管理部门要求他们仍然保持耕种传统。“是陶渊明的文章和开放,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曾经当过村长的秦伯军老人认真地说。

王九枝是1987年从山外嫁进来的,这个村子四面环山,没有出口。那个时候这个山洞很小,只能容一个人爬过。所以村民基本上不从洞里进出,只有她家偶尔从洞里钻出去。人们都是走另外一条路,翻山越岭去山外的镇上。那时候,一大早起来,吃中午饭的时候才能走到镇上。“现在可好了,只要半小时。”

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白天有游人好热闹,晚上游人走了好安静。”还有,就是这十年,秦人村的人开始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好处,饭上吃完饭一家人围坐看电视,洗衣也用上了洗衣机。她和老弟嫂俩开的茶馆,一年下来除去一切开销外,还有万把块钱的节余。她还说,其他的9家收入也大抵相同,靠路边方便的好一点,也多不了多少。

世上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周热门